想家,是亘古不变的乡愁
文图/时春华(辽宁北票)
多少次,流连在文字里,体会诗人的乡愁。乡愁是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乡愁是于谦的“晨昏忧乐每相亲”,乡愁是杜牧的“不用凭栏苦回首”,乡愁是杜甫的“家书抵万金”,乡愁是李白的“低头思故乡”,乡愁是李觏的“望极天涯不见家”,乡愁是韦庄的“断肠烟柳一丝丝”,乡愁是赵长卿的“角声吹彻小梅花”,乡愁是岑参的“凭君传语报平安”,乡愁是张籍的“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余光中更是将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这些饱含乡愁的诗词总是带着思念和感伤,深深地打动和感染着我们。因为在一个人的生活和生命里,亲情是最温暖的,乡情是最温馨的,那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家才是根,在每个人的骨子里,想家,是恒古不变的乡愁。
如果用时间做经,记忆做纬,那关于家的念想便如村外河边那棵茁壮挺拔的白杨根深叶茂;如果用岁月做帆,乡音做网,那归航的号角便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时对家魂牵梦萦的思念。
想家,有时候来自于声音,在我们经过的某一处,一句乡音,一段音乐,哪怕是一声蛙鸣,一阵蛐蛐叫,一声犬吠,抑或一声呼唤,静夜里的烟花炸响,都会点燃我们内心里想家的情愫。让我们不由自主想起老家,想起老家热闹的大秧歌,绿色的菜园,静谧夜里吱吱呀呀的柴门声,还有清亮亮的狗叫,狗叫声里亮起的那一片温存的灯火,想起炊烟,想起雨来,想起晚归时母亲一遍遍的呼唤,想起进了腊月的老家,静寂的小山村开始变得热闹,零零碎碎的鞭炮声预示着年的来临……泪水中,想家的念头也汹涌而来。
想家有时候来自于场景,似曾相识的一片山,一块庄稼地,一条河,一个村庄或是一座老屋,似棉的云朵,如锦的晚霞,夜晚的星空,万家灯火的美景……家的印象忽然在脑海中清晰起来,丰满起来,一些难忘的事,一些难忘的人,在回忆中拉开帷幕,陆续登场,老家的胡同,倒掉的山墙,奶奶用布缝补的水瓢,邻家高高的草垛,小伙伴们爬上梯子去够星星,父亲和我们说过的露水闪和风刮一大片、雹砸一趟线……忽而忘掉了自己的年龄,自己的居所,穿越回曾经,那留恋过的一切,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想家情切,心底没有了任何欲望,只想回家,看它天空上洁白的云,去感受那轻柔的风,温暖的阳光,尝尝老家的榆钱、柳狗,触摸下老屋里燕子衔回的泥巴。
想家有时候来自于情绪,累了,累及身心;受委屈了,无处倾诉也无法释怀。久久不能睡去的夜晚,想家的情感更加强烈。仿佛到了家,心就有了归宿,有了一份无人能扰的安定,孤独的灵魂也找到了栖息之所,精神也有了寄托,有了一份笃定的自信和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说过:“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其本意是告诉人们尽孝趁早,莫等父母去了才后悔。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的亲情还在。其实有亲情的地方就有家,割舍不断的亲情永远是心头的牵挂。
想家是什么?是情结,是思念,是怀恋,是亘古不变的乡愁。
[编辑 熙楉 编审 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