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故地 情满心间(四)
文/周显梅(辽宁朝阳)
十几年前这里教室里的火炉,是用砖头石块黄泥垒成的,每年刚一入冬,学校里会垒炉子的男教师就特别忙碌,他们开始重复性地工作——垒炉子,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后来换成了用厚铁皮焊制好的大火炉。这样的火炉子对热量的释放更好,拆装也更方便。
无论是砖石做的炉子还是铁做的炉子,咱们都称它为火炉子吧!
在那个时候,火炉的最大作用当然就是取暖,但还有一个作用也是必须的,那就是给师生热饭。
火炉子最大的作用是取暖,无论外面的天有多冷,风有多大,只要炉膛里的火呼呼作响,炉膛的铁皮变红,教室里就是暖暖的,学生的小脸就是红红的,小手就是热热的。一下课离火炉远的同学就喜欢一个挨一个地围在火炉旁烤烤小手,烤烤小脚。离火炉近的同学则自动站到远处。
冬季,每天一到第四节课,老师就会用煤泥把炉火控制得不温不火,然后一声令下:“把饭盒放上来吧。”同学们就有序地小心翼翼地一个挨一个,一层又一层地把饭盒放到火炉上,过个十几分钟,淡淡的饭香便弥漫整个教室,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一块儿在教室里袅袅升腾。真是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的完美结合。“老师,谁的饭糊了?”“是有人的饭糊了。”师生一同发出肯定的信号。于是,老师便戴好棉手套,一层一层地挪开饭盒,并小心翼翼地打开最底下的一层饭盒盖,一一查看究竟是谁的饭糊了,然后再把最底层的饭盒放到最上面,把最上面的放在最下面。在短暂的插曲过后,朗朗的读书声与饭香再次完美地结合弥漫升腾。
如今,这个具有年代感的火炉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暖气片,这样的取暖方式更环保更节能也更舒适了,如今,学生的中午饭也不用再热了,同学们都吃上了国家统一安排的营养午餐,学生的午饭不但是热乎的而且是营养均衡的。
四季轮回,日月更替。十几年前在学生的作文里憧憬的画面不知不觉在今日成为现实。国家富强了,人们的日子过好了,火炉的记忆也只属于过去了。
小链接周显梅,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好名声网助理编辑。1998年毕业于辽宁朝阳二师,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现任辽宁省北票市蒙古营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编辑 熙楉 编审 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