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父亲的教师生涯(王铁兰)

摘要:父亲是一名教师。回溯父亲走过的坎坷人生路,总是让我怦然心动,念念不忘。

教师节特稿

父亲的教师生涯

文/王铁兰(辽宁朝阳)

  父亲是一名教师。回溯父亲走过的坎坷人生路,总是让我怦然心动,念念不忘。父亲一米八大个,经常穿一身中山装,头戴一顶八角帽,左手拿一本教材,右手持一支粉笔,站在讲台上,认真地讲课,可以说既儒雅又大方。深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时间的隧道回到解放前,父亲曾在家乡做私塾先生,主要任务是教孩子们识字,学古代、近现代诗词。父亲非常负责任,除教诗词外,还讲一些古代勤奋学习的典范,比如“头悬梁,锥刺股”“闻鸡起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教给孩子们如何做人等等,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由私塾先生转为公办教师。在本屯教学,那时,我也开始上学了。父亲教的是复式班,一共三个年级,一年级15人,坐在一排;二年级16人,坐在中间一排;三年级20人,坐在靠窗两排。我清楚地记得,父亲先给一年级讲拼音字母,给另外两个年级先留作业。等把一年级课上完,让他们练习写,再给其他两个年级讲,这一堂课忙得不亦乐乎。虽然累,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有些学生反应慢,他就手把手地传授讲解,直到明白了为止。所以,学生成绩提高得很快,每次全区统考,成绩都是名列前茅。

  父亲教学期间,从没睡过亮天觉。每天都是披星戴月地去学校办公室集体备课。晚上点上小油灯,批改三个年级的学生一天的作业。有时实在累了,站起来活动一下筋骨,再继续批改。每天不到晚上11点,父亲是不会睡觉的。我和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怎么劝都没用,就这股劲,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父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也曾暗下决心,等我长大了,一定继承父辈的优良传统,也当一名教师,并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让我永远忘不了的是,一次下大暴雨,整整下了大半天。山洪暴发,小河套变成了一片汪洋。孩子们回不了家,急得哭了起来。父亲边安慰孩子,边给他们讲英雄故事,等洪水小一点儿,父亲开始背着学生过河。这时,有的家长也过河来接孩子。父亲背过去几个学生后,在返回途中,突然一块玻璃碎片扎在脚心上。父亲不顾疼痛,还是坚持回到岸边,鲜血不停地流,父亲二话不说抓了一把泥土敷在伤口上,并恢谐地笑着说:这是最好的刀伤药。当时,感动得学生和家长,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父亲的心地非常善良,特别乐于助人。还记得当时有个学生家庭非常困难,中午从不吃饭,父亲总是给他带去一份,看着学生吃完,他才离开。有的学生买不起纸笔,父亲总是周济他们。那个时代每个家庭都不富裕,可是父亲宁可自己节省,也要帮助别人,被大家传为佳话。照顾归照顾,但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他心里总是认为“严师出高徒”,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教过的学生都成才了,他们没有忘记恩师,很懂得感恩。

  父亲不仅对学生们严格要求,对我们兄弟姊妹也是严格管教。他总是教导我们:“别人对你的好要永远记住,你对别人的好必须忘记。”他还自编楹联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事:“彼傲吾柔,可以柔声消傲气;人欺我敬,宜将敬意化欺心。”经常用这句名言点拨我们:“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我们兄弟姊妹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做事丁是丁,卯是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工作。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家子女有三名从事教师职业,且都很敬业。父亲虽然离去有二十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浮现在我的眼前。父亲的高大形象及品格将永远是我的楷模!

小链接
  王铁兰,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退休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退休后又应聘于富民高中,工作了12年。如今赋闲在家,经常写一些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每年百余篇文章见报。积极参加省市征文比赛,多次获奖。自愿参加社会活动,被评为朝阳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用智慧和爱心经营的小家,被评为朝阳市模范家庭。

[编辑 熙楉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