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虽无声,春风仍送暖
文/包明丽(辽宁朝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总让人想拿王安石的这首诗来应景。大诗人不会想到,再过一百年,人们可能会不知道他诗中的爆竹是什么了。
往年看春晚的时候,我都在心里说,什么时候能禁止放鞭炮就好了!今年美梦成真了,竟然能安安静静地看春节晚会了。以前的春晚,在最好的小品出现的时候,外面都是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完全听不见电视节目的声音,特别地破坏心情。不得不说,噪音真是一种污染。
这当然不是我讨厌鞭炮的主要原因。不喜欢从小时候就开始了。
小时候没什么可玩的,每年除夕之后,我都会呼吸着浓浓的火药味,满院子地去寻找“二踢脚”的残骸,一卷一卷地打开,看到是半拉胡片的小人书,就很欣喜,像捡到了宝贝。还会收藏几天,才扔掉。这个游戏成了我过年的一个节目。
母亲看到后,就会举一些恐怖的例子,比如说刚巧捡到的是带着热乎气的,刚落地的“二踢脚”,就有可能在手里再响一次,会把手炸掉。没有亲眼所见,我一点儿不相信母亲说的话。
好像是十岁那年,捡到一个残留的爆竹,拿在手里一看还冒着一丝烟,条件反射似的扔出去很远,我还是被吓个半死,看看完整的手,暗暗庆幸。从那年开始,没再捡过爆竹。
虽然这是我儿时喜欢的游戏,但我更讨厌放鞭炮,宁可没有这个游戏。因为整个正月都会有人放,淘气的小男孩会在有人路过时故意点燃鞭炮,有时都躲闪不及,感觉鞭炮声就响在头顶,仿佛下一刻会落在脖颈里。那种害怕不亚于看鬼故事,是心理上的恐惧。整个正月走在路上我都是战战兢兢的,如履薄冰。
炸掉手这事,工作了才知道不是耸人听闻,还曾经给一个五岁的小男孩采过血,手炸得惨不忍睹,只剩两个手指头了,看得人心疼。好好的一个小孩,就残疾了。每年除夕的晚上医院都会收到被鞭炮炸伤的患者,年年也都有爆竹厂爆炸的新闻,总会造成人员的终身残疾甚至死亡。为什么不禁止生产鞭炮?一直是我的疑问。
上世纪90年代,骑自行车上下班,春节值班,下班的一路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响起爆竹声,整个回家的路都像冒险。经常会被突然的鞭炮声吓得心惊肉跳。
那时,也总想,什么时候禁止放鞭炮就好了。
鞭炮危及生命安全、环境污染是显而易见的,碎纸片满天飞,火药的燃烧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我们注重环保的今天严重相悖,另外也是资源的浪费。
2500多年的习俗,逐渐暴露出太多的弊端,也引起了各界的重视。
现在许多城市都规定,不允许在市区燃放鞭炮。我们的城市,今年政府也明令禁止燃放鞭炮了,这真是一个特大的好消息,不仅可以还我朝阳一片蔚蓝的天空,还人们一个个静谧的夜晚,还可以还所有的淘气儿童安全与健康。我为这个规定默默地鼓掌。渴望禁止燃放鞭炮是我几十年的美梦,今年成真了。
有人说,没有鞭炮就没有年味了。鞭炮的确可以烘托出一种喜庆的气氛,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它早已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角。
年味越来越淡,是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时候的年味,就是煮肉、炖鸡、新衣服等年货,还有逛庙会、扭秧歌等娱乐。如今年货天天有,娱乐项目层出不穷,年的味道自然就淡了,和鞭炮没有什么关系。
年早已不是传说中的“怪兽”,不需要用爆竹的声响来赶走它,也不需要用物质来填充它,只需要用浓情来展现它。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给了年味最好的诠释:春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分。游子归家,亲人团聚,朋友相会,表达亲情,畅叙友情,抒发乡情,其乐融融,喜气洋洋。
小链接包明丽,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辽宁省大连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专业,现就职于朝阳市中心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在《朝阳周刊》《演讲与口才》等报刊及今日朝阳网发表过多篇文章。
[编辑 熙楉 编审 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