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一面之缘
文/杨广大(辽宁朝阳)
我和田园散文家谢子安先生只见过一面。1989年,也是在这样一个春光明媚、万物萌发的三月,一天,时任朝阳广播电台文学编辑的子安先生把电话打到我的单位,说找我谈谈散文修改的事。第二天,在朝阳广播电台我见到了子安先生,先生的和蔼坦诚,让我有了一见如故之感。先生对我投给电台的散文习作《小山景物记》给予了十分中肯的修改意见,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先生说,写景物要把人的活动融入其中。当时,由于我刚刚练习散文写作,对先生的指导领悟得不是很深很透,觉得无从下手。后来,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有好长时间没有写作,也没有向先生当面请教。现在想来,这无疑成了我写作路上的一大憾事。多年之后,随着阅历的增长,我终有所悟,当年先生其实是让我在创作中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总基调,这样的教诲会让我受益终生,从这个角度讲,我又是十分幸运的。
谢子安故居
近年来,拜读过先生的一些散文作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别有洞天的感觉。先生留给我们的田园散文,温润、滋养、净化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心灵,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我觉得,先生的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开大阖,先生文思敏捷,犹如泉涌,思绪飞扬,放收自如,一个个呆板枯燥的文字,在先生的笔下像天空飘逸的一只只风筝一样都有了鲜活灵动的色彩。二是血肉丰满,先生的田园散文眼光独到、细节出彩,有精雕细刻之俊秀,如《种倭瓜图》:“想得玄妙之时,突然就呀了一声,原来是入夜浇在地上的水,已经缘了瓜秧攀到空中,又从蔓儿尖乳似的点落。”这样的在别人眼中也许是微不足道或是极易忽略的细微画面,却被先生的敏锐目光捕捉且绘出神采,没有深厚的功底,难以达到如此境界。三是意象鲜活,辽西田园、辽西物事,在有些人的眼里也许平凡粗粝,而在先生的笔下,它们却灿然生辉,均有了江南水乡的袅娜风韵。四是立意高远,先生首开田园散文之先河,他的根深深扎在辽西,他的一篇篇田园散文像一朵朵雅丽的鲜花,香飘大江南北,因为先生的散文彰显的不仅是辽西人的品质,更是我们民族的品质。五是修辞生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想象新奇,犹如神来之笔,如《种倭瓜图》中写道“茂密的瓜叶把花朵藏了,把果实藏了。”一个“藏”子写活了瓜叶,读了这样朴实淡雅、力透纸背的文字,一片片倭瓜叶便会葱郁读者的双眼,《春起田园》有这样的描绘:“太阳是只毛茸茸的老母鸡,趴在天上,抱住地球这只蛋,孵一只叫春天的小鸡。”想象大胆奇特,超乎意料,却又异常贴切,活色生香,将语言的魅力演绎到了极致。六是生命写作,听了先生夫人李敏老师详细而感人的介绍,我们知晓了子安先生散文创作成功的真谛,先生是在用心血、用生命写散文,他把一生献给了他所钟爱的田园散文,先生为田园散文而生,田园散文为先生而荣。
先生已去,散文永生。子安先生的田园散文,就像文学天空的一轮明月,在广袤的辽西大地点燃了星星之火。我们今天缅怀子安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努力赓续田园精神、创作传世经典。
茫茫人海,与先生能有一面之缘,确是我的荣幸,先生的和蔼坦诚,像三月的和煦春风,始终润泽着我的心田;先生的中肯点拨,像黑夜的明亮灯盏,始终映照着我的写作之路。
小链接杨广大,辽宁北票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朝阳市作家协会理事,北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辅用书、中学语文考试阅读分析题、各种散文选本,出版散文集《故园风物》。
[编辑 熙楉 编审 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