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清朝四帝与辽宁朝阳佑顺寺(中)
文图/王劲松 袁宏志(辽宁朝阳)
雍正皇帝给佑顺寺住持颁发执照
雍正皇帝曾经大力裁减全国喇嘛庙的编制,精简僧职,限制喇嘛庙规模,控制喇嘛庙经济。为什么要这样做?
事出有因。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登基,镇守西宁节制各路进藏军队的皇十四子允禵,离开西宁回京奔丧。雍正元年(1723年),罗布藏丹津胁迫青海蒙古各部贵族于察罕托罗海会盟,发动武装割据叛乱。继位不久雍正闻变后,立即命年羹尧、岳钟琪(岳飞后裔)等率军镇压,很快将叛乱平定。罗布藏丹津逃往准噶尔部避难。清政府平定叛乱之后,对青海地区的行政建制作了重大改革,改西宁卫为西宁府,下设两县一卫:西宁县、碾伯县、大通卫,对蒙古族各部采取编旗设佐领措施,共编为二十九旗,同时派驻“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西宁办事大臣,管理青海一切政务,使青海完全置于清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在这次罗布藏丹津之乱中,青海大批喇嘛武装抗击清军,推波助澜,助长了上层分裂分子的叛乱气焰。清朝统治者雍正认为,这与喇嘛庙规模过大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此之前,西宁地区各喇嘛庙,多者二、三千人,少者五、六百人,不仅役使百姓,而且私藏盔甲器械。鉴于此,清朝政府对喇嘛庙的规模做了规定,《清世宗实录》卷20载:“寺庙之房不得过二百间,喇嘛多者三百人,少者十数人,仍每年稽查二次,令首领喇嘛出具甘结存档”。同时为了吸取这个严重的教训,清朝廷在经济上对喇嘛庙采取了限制措施。在清朝初年,青海藏族等少数民族“各有归附寺院”,“外属青海蒙古,内属各寺喇嘛,岁添香巴、香粮”,甚至与内地的贸易也操纵在喇嘛手中,喇嘛庙因而有着雄厚的经济力量。雍正二年(公元1724),清政府平定罗布藏丹津之乱后,决定在青海设立如内地府县一样的行政机构,将当地居民交纳的赋税,全部交给地方政府管理,每年根据各庙用度发给钱物,再加给喇嘛单衣银两,这样就切断了喇嘛庙对世俗百姓的控制,扼制了喇嘛庙的经济命脉。对于京城及其他内地喇嘛庙,清政府规定额缺,以限制喇嘛庙的规模,防止势力膨胀。“额缺”就是喇嘛庙的编制定员,非经特准不许增加。从前寺内有头等大喇嘛一人,都忒格楞喇嘛十人,自雍正九年(公元1731)十月二十日雍正皇帝下诏,喇嘛庙只给一个住持发执照,严格控制喇嘛人数,这年佑顺寺素纳俊八喇嘛就是雍正皇帝颁发执照的住持。
乾隆皇帝驻跸佑顺寺
据文献载,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谕,朕于五月二十四日启銮到热河,驻跸避暑山庄,七月十一日即由热河到盛京、兴京恭谒祖陵”。因天气较热,雨水又多,虑及各蒙古王参拜、贺礼,直到仲秋节过后,八月十六日,奉乾隆帝命启銮承德避暑山庄东行。从承德避暑山庄出发经崮山大营,金家庄大营,乌里雅苏台和罗大营,在八月十九日驻跸达鲁万祥寺(今凌源宋仗子乡)行宫,八月二十日驻跸塔子沟(今凌源)北行宫,八月二十一日驻跸叶博受村)今叶柏寿)广慧寺行宫。八月二十二日,喀喇沁郡王喇特纳锡第迎驾于行宫东门外,侍宴后乾隆皇帝阅诈马诸技。当日及八月二十三日均驻跸哈那哈达大营(今朝阳县大平房),八月二十五日驻跸噶达噶山大营,八月二十六日驻跸托拜噶山大营,取道义州(今义县)去盛京(今沈阳)祭祖。据民国十九年所修《朝阳县志》记载:“乾隆四十八年,清高宗出古北口,由热河至盛京,谒陵路经县治,銮舆驻此。行宫在县城中佑顺寺佛殿之后,殿宇七楹(七间殿)。今御用床帐、裀枕,皆存寺中,喇嘛咸敬礼之。”
乾隆皇帝千里迢迢,第四次东巡盛京祭祖,驻跸于佑顺寺。为什么这次东巡没有像前几次走蒙古草原,也没有走近道山海关到盛京,而取道朝阳北上?可能与朝阳地区佛教兴盛有关,因乾隆帝晚年笃信佛教与神灵,这从乾隆帝此次东巡途中多以寺庙为行宫
得到印证。在他往返路上驻跸的行宫多是粉饰一新的寺庙,每到寺庙都拈香拜佛,题辞、写匾、吟诗。又与乾隆皇帝政治抱负相关。乾隆皇帝一直关注当时朝阳社会政治发展,乾隆三年(公元1738)在西部设塔子沟厅,乾隆三十九年又在东部设置三座塔厅,乾隆四十三年撤销二厅,分别改为建昌县和朝阳县,均属承德府管辖。乾隆意识到朝阳是盛京与北京,承德与盛京之间广阔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满、蒙、汉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至关重要。乾隆东巡还有其特殊意义,不仅为了拜谒祖陵、瞻仰旧宫遗物,更是为了巩固清政权统治,联络各蒙古部落王公台吉,行途中曾征调开
原仓,解决大批扈从人员的食粮,体察人民疾苦,还在沿路各省县减免赋税,奖励文教,巡查边地,借机修葺寺庙,整饬吏治,经理庶政,体察百姓、兵丁疾苦。这些举措无疑对盛京及其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乾隆皇帝已是73岁的老人,带领扈从等一万多人马,由承德、凌源方向浩浩荡荡开进朝阳城,住进行宫佑顺寺。据有关资料载,他在朝阳期间游览了南塔、北塔、朝阳城门,还考察了东塔遗址。对朝阳辉煌的历史感慨有加,即兴写下:“兴中之府朝阳县,三塔一颓其二存。残碣犹传张氏记,千秋兴废不堪论。”的诗句。动情之余,还为朝阳老城南、北牌楼御书“地德广运”、“凤鸣朝阳”匾额。为佑顺寺题写“佑顺”寺名,另赐“真如妙觉”匾,悬挂于寺内大雄宝殿。
(编者注:本文曾经入选“中国地名”2016年第五期征文,原文标题为《清朝四帝与佑顺寺》,在本网发表时略有改动)
(未完待续)
小链接王劲松,笔名劲松,木公,澹然斋主。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海军服役,后从事中专语文教学三十年,高级讲师。著有《“安史之乱”探新》等五部书,在市、省、国家报刊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杂谈、散文、诗词、编纂朝阳市政府志、佛经哲理故事等,总计400多万字。袁宏志,笔名小园、晓园、宏志,男,汉族,原籍辽宁省北票市。1992年毕业于省工艺美术学校,曾在朝阳县皮鞋厂工作。2006年10月进入私企从事文秘工作。2009年9月从事佑顺寺办公室文秘兼摄像工作,12月担任《佑顺》月报责任编辑,后兼任辽宁大学永惺佛学研究中心研修学苑办公室文秘及电脑课程教师。与王劲松老师合作,在《今日朝阳网》、《佑顺》报上发表多篇文章。
[编辑 熙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