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根祖文化的代表
文/王铁兰(辽宁朝阳)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预示着我国传统节日寒食节的到来。寒食节在众多节日中,虽名不见经传,但它的意义深远,价值重大。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日初为节,禁烟火,吃冷食。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活动。寒食节至今已延续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重耳曾流亡十九年,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介子推曾割股肉为他充饥。等到重耳做了国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所以携老母隐居山西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他不愿为官,视功名利禄为粪土,躲藏在深山老林。晋文公便令人放火烧山,想逼他出山,结果介子推抱母烧死在树下。后来晋文公悔之晚矣,为了纪念忠臣义士,把介子推的忌日定为寒食节。
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禁烟”“吃冷食”等习俗一直延续两千多年。柳,为寒食象征之物,也有怀念介子推政治清明之意,同时也有“红颜为白首之说”。宋代温彦博“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的歌颂极为精彩。咏寒食节的诗颇多,文人墨客为表达思乡情愫,借景抒情,留下了不少佳作。唐代作品最多,有名家三百余首咏寒食诗,可谓诗歌艺术的奇葩。同时也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寒食节有它的特点和文化内涵。由尊崇介子推的忠心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到清正廉洁的政治抱负;从隐不违亲的孝道品质,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的道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性。
寒食节对广大的青少年更有教育意义。对寒食节的纪念,缅怀古人与革命先烈,祭祀亲人,传承孝道,忠诚爱国,都是一部珍贵的教科书。
寒食节以忠孝、诚信为核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也是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
小链接王铁兰,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退休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退休后又应聘于富民高中,工作了12年。如今赋闲在家,经常写一些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每年百余篇文章见报。积极参加省市征文比赛,多次获奖。自愿参加社会活动,被评为朝阳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用智慧和爱心经营的小家,被评为朝阳市模范家庭。
[编辑 熙楉 编审 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