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给生命一缕曙光(石玉梅)

摘要:亲人的意外离世,小村医疗条件的落后,奶奶和父亲的企盼,促使我走上了医学之路。

给生命一缕曙光

文/石玉梅(辽宁朝阳)

  “活了一辈子,也盼了一辈子,好日子刚开头,他却走了!”每每提起爷爷,奶奶总是万分惋惜。

  对于爷爷的猝然离世,我的奶奶和父亲后悔不已。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对于一个在土地上耕种大半生的人,突然间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就像抓住了命根子,生命得到了延续一般惊喜。一向勤劳、扑实的爷爷,夜以继日地在自家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早已把自己的身体状况置之度外。

  一个初夏的晌午,爷爷迟迟未归,同村人跑来相告,爷爷在地头绻缩着,大汗淋漓,捂着胸口。奶奶急忙去学校找回了爸爸,套上毛驴车接回爷爷。回到家中,三里之外的赤脚医生还没有赶来,奶奶手中那碗被认为“包治百病”的红糖水,再也没能挽回爷爷的生命。

  爷爷走了,奶奶经常望着爷爷远走的方向凝神叹息着:要是懂得早医治,也不至于走得那么快,那么早。

  亲人的意外离世,小村医疗条件的落后,奶奶和父亲的企盼,促使我走上了医学之路。

  奶奶终于笑了。她逢人便讲:“我们家梅儿学了医,咱小村也有了大夫,以后村子里谁生病就不用去外屯找大夫了!”

  学医三年,我终于明白,爷爷平日里误认“胃疼”,实际是心绞痛发作。那时乡村大夫水平有限,诊断不出,家人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和预防常识,不能及时治疗,终酿成大患。脆弱的生命就这样在落后、无知中陨落,爷爷的离世成为我心中永久的痛。

  毕业后,我们一行三人依据政策被分配到了一个乡级医院。

  医院所在的小村一下子沸腾了。

  “分配咱医院三个大夫,真是太好了!”

  “听说都是搞临床的,这回有病不用发愁了!”

  “农村人看病难,总算是有些盼头了!”

  在小村人喜出望外的期盼中,我们穿的白大衣越发显得沉重,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当个好大夫,救死扶伤,尽我所能挽救一切有一线生机的生命。

  当年,医院不景气,人们渴望救治的目光却比比皆是。我值班的第一年冬季,遇到的一位患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半夜,我听到了急促的脚步声和敲门声。

  作为一名大夫的敏感,知道来的是急诊,急急忙忙穿上白大衣,来到门诊。只见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背着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她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唇周紫绀,并伴有哮鸣音。经过一系列抢救、治疗,中年妇女病情得到了缓解。

  次日,我向她详细询问病史。她搓着衣角,哽咽着,大颗泪珠滴落在瘦弱的大腿上:“我今年刚刚51岁,得病却有10多年了。刚患病时,只是个普通感冒,依仗年轻,也没在意,一直持续一个多月,反复几次,居然得了慢性支气管炎,以后入冬和开春,年年犯病,一病就是一个多月,咳嗽不止。时间长了,变成了肺气肿,现在连累心脏也不好了……”

  她停歇一会儿,缓解一下呼吸。

  “现在一年中,约半年时间做不了饭,还得搁人伺候,天天离不开药,自己遭罪,还连累孩子们!”她叹息着。

  “这不,昨天上不来气,给我憋得说不出话,急忙来到了医院,还好!咱这小医院也能治,真方便!不用去城里大医院了。唉!都说孩子大了,条件好了,干了半辈子,老了该享福了,明白是这个理。可我成了药罐子,成天屋里屋外转悠,拖着个病身子,吃不香,睡不好,真是没福啊!”

  我善意地安慰了她一番,作为一名大夫,深知她将来的路更不好走,更惋惜她没能善待自己宝贵的生命。

  2000年,乡镇及各偏僻小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基础上,自身疾病预防和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各乡、村级卫生防疫和保健工作室的成立,给人们的生命保障带来了缕缕曙光。

  适应百姓的需求,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逐步实施,给乡村百姓带来了福音。

  我作为一名妇幼保健工作人员(2001年调入乡妇幼保健站),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穿梭在各小村之间,十五年的亲身经历,让我感触颇多。

  2005年,我下乡到一个偏僻小村。这里只剩下四十多户人家,已经搬走了十多户。中心户长告诉我,这里交通不便,没有村医,买个小药也得到沟外五里多地的大夫家,得个重病到镇中心院得四十分钟,别扭得很,许多人家陆续搬走了。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闹毛病的,寻个医问个药,特别不方便。

  在一户大娘家,老太太告诉我,幸亏前段时间在城里姑娘家住,突发昏迷马上去了医院检查,住了院,打了点滴,现在是吃药巩固期,要是在家里就耽误了,大夫说血栓栓住,有可能半身不会动呢!唉!要是咱村有大夫,常检查检查,小病能治,大病不耽搁,该有多好!

  新政策来了!实施了各村一防疫一妇幼制度。以村为单位,以学历资历为基础,每村配备了两名大夫,防疫和保健双管齐下,解决了百姓求医看病难的大难题,随时咨询,做到了小病能治好,大病能及时转诊,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安康。

  2010年后,下乡时百姓再也没有蜂拥围住的现象,咨询求医问药之事的也寥寥无几。

  当地一位妇联主任说,现在可方便了。村卫生室,常见病小药齐全,村医服务态度特别好,一个电话,在家里就能治病,疑难杂症,现在交通方便,服务周到,拨医院电话,救护车就来到家中。现在,生病基本上耽搁不了。

  我负责的区域,共有十八个村,每村至少有两名大夫,我经常跟他们接触,谈论诊所的前景。他们一致认为,百姓看病是不愁了,诊所、医院都方便,可是,大多数百姓不喜欢住院治疗,费用高是一方面,还需要护理,拖累家人,要是能在村医这治愈就更好了!省钱省时间,还能照顾家,只是村诊室只有听诊器、血压计等检查器材,缺少很多检查的必要设备,毕竟许多疾病依靠辅助检查才能确诊,况且村级诊所人员不够,村大夫医疗水平有限,严重疾病不得不住院。这种乡村存在的弊端,正在改善中。

  迄今为止,我在卫生部门工作已经有二十余年。目睹了人们就近求医的渴望,感受了人们追求健康的强烈愿望。如今,人们已经注重保健和养生,各种健身项目也开展起来,散步的,扭大秧歌的,跳舞的,各种健身场所遍布各地,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健康成了人们生活的重中之重,强健的身体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更高目标。

  如今,从城市到农村,每个人都在企盼和追寻,用最好的方式,给生命注入一缕曙光。

小链接
  石玉梅,昵称六月荷花,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1970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根德乡。1996年毕业于大连医学专科学校。1996年至2001年,在朝阳县单家店乡卫生院工作。2001年至2015年,在朝阳县廿家子镇卫生管理办公室工作。2015年至今,在朝阳县廿家子镇政府卫计办工作,为一方百姓的健康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闲暇时间,喜欢文学、唱歌、跳舞、旅游,在大自然中释放情怀。

[编辑 直观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