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一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林徽因
文/包明丽(辽宁朝阳)
林徽因是民国美女、才女、诗人、作家,这些人所共知。前一段时间,她因被骂上了“热搜”。
网友自成两派,争论的话题是她到底是不是好女人?因为徐志摩为她抛妻弃子,金岳霖为她终身未娶。所以很多人认为她“招蜂引蝶”,过一段时间就翻出她的往事津津乐道一番。
我对她的了解也仅限于读了一些文章,就已经不喜欢她了,而且赞同有些人的观点。我觉得她吃着碗里的,看着盆里的,还惦记着锅里的。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她告诉梁思成,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好?我想的是即使只是精神出轨,怎么可以出得这么光明正大。不喜欢她还不只这些原因,钱钟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是我喜欢的作家。他也很看不惯林徽因的做派,他说: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冰心还写过《太太的客厅》,对林徽因的讽刺和钱钟书表达的意思差不多。看完我喜欢作家的评价,我对林徽因的不喜欢竟然变成讨厌了。
和同学聊过林徽因,她建议我看看林徽因的传记,或许可以改变对林徽因的看法。固执的我,喜欢一个人才会去了解她的生平,已经不喜欢了,根本不想了解。
真是机缘巧合,因为张爱玲,了解了林徽因。电视剧《上海往事》写的是张爱玲的一生,看完后想看看张爱玲的传记,买了一套四本民国才女的书,其中有林徽因。看完林徽因的传记,我为自己的浅薄惭愧。她的“风流”只是人生中的一撇,如蝴蝶在花朵上的短暂流连,她的整个人生都献给了建筑事业。我完全改变了自己对林徽因的看法。
她和徐志摩在英国一见钟情。徐志摩说愿意为她离婚,她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的父亲有小妾,母亲失宠,一辈子不幸福。她不希望因为自己让另一个女子失去丈夫,于是毅然和父亲回国。年仅十六岁的她,如此理智清醒,让我佩服。
父亲带她在英国游历时,伦敦的女房东是建筑师,她让林徽因爱上了建筑。16岁的她立下志向:成为一名建筑师。
回国后在父辈的撮合下认识了梁思成,后来一起出国深造。梁思成不知道学什么,她告诉梁思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受了她的影响,梁思成后来迷上了建筑。可以说,没有林徽因就没有建筑大师梁思成,更没有《中国建筑史》,他们是彼此成全。
抗战期间,他们吃的苦无法形容。他们固守在贫穷的李庄,林徽因的身体一直不好,但她始终没有停止工作,下农村,搞测量,由于过度劳累,加上那时物资匮乏,导致她营养不良,1931年得了肺病。但是从1930年到1945年,十多年间,他们走了一百九十多个县,考察了两千七百多处古建筑,可以说走遍了半个中国。这工作量对一个健康人来说都很累,何况带着病的林徽因,这得有多热爱才能坚持下来。
为了写《中国建筑史》,她经常半夜起来查资料,可以说她为了建筑事业呕心沥血。到抗战结束,他们写出了十一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他们成了建筑艺术领域的开拓者,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除了建筑上的贡献,林徽因还有很多杰出的设计。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还参与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负责设计了纪念碑底座的浮雕纹饰;她还改造了传统景泰蓝工艺。这三件大事都是在她“摘除一个肾,肺病咳血”的情况下完成的。
看了这些,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着我,我甚至忘记了她是一个美貌的女子,外表对她来说太不重要了。爱她一生的梁思成也是这么想的吧!
当时很多人夸赞林徽因那张手捧书卷立于花丛中透着诗意之美的照片,可梁思成却说那不是最美的一张。他拿出一张照片,林徽因蹲在一架高高的梯子上,素面朝天,头发随意挽起,着一身素衣,他说这张最美。那是他们在山西佛光寺收集资料时拍的。寺内荒凉,杂草丛生,林徽因爬到梯子上专心致志地测量数据,她的眼里仿佛只有眼前的建筑物。爬梁上柱,凡是男人能上去的,柔弱的她都能上去。梁思成是真正懂她爱她的人,在梁思成的眼里她的内在美远远胜过了外在美。
这样一个能写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才情女子,又是民国四大美女之一,竟然为了建筑事业,熬干最后的心血,成了建筑界的一代宗师。她简直就是一个传奇。她年轻时喜欢被男人众星捧月有什么错吗?即使有,又算得了什么呢?有人说,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人无完人。我觉得很多人,何止被上帝咬过一口啊,有的被咬得体无完肤,有的只剩苹果籽了。林徽因是那个被上帝咬过一口的人,堪称十全九美。
她本可以靠脸、靠才情、靠老爸吃饭的,可她偏不,她非要靠自己。为了建筑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51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因为她对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巨大,住进了八宝山革命公墓。
她本是一弱女子,却堪称一“伟丈夫”。了解了她的一生,对她就只剩敬仰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也只有她配得上这两句诗。
小链接
[助编 秋水 责编 熙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