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童年里那些叫人无法忘怀的游戏——过家家(时春华)

摘要:一群单纯的小屁孩,每天也不嫌单调,认认真真玩着过家家。

童年里那些叫人无法忘怀的游戏——过家家

文/时春华  图/胡忠玲(辽宁北票)

  “我来当爸爸,你来当妈妈,让他当娃娃。院子里,三个孩子商量好,一起过家家。娃娃抢先哭开啦,嗓门可真大:我要吃麻花!我要画小鸭!我要我要……我要新毛袜!妈妈忙哄他:别哭,别哭,我给你买麻花,我教你画小鸭;你要毛袜,瞧我两手不停正织哪!娃娃一乐又哭啦,嗓子像哭哑:我要玩细沙!我要种西瓜!我要我要……我要骑大马!爸爸忙哄他:别哭,别哭,我陪你玩细沙,我帮你种西瓜;你要骑马,那我就先趴到地上吧!娃娃真会装假,鼻子抽抽嗒嗒,他还想哭,这可急坏了爸爸妈妈:干嘛?干嘛?你想累死我们呀!”当看到这首儿歌的时候,我是有着无比的亲切感。呵呵呵,过家家,是我小时候玩过的小游戏。这个游戏,就好比家庭情景剧,丰富着我们单调的童年。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上幼儿园,闲余时间就是上各种培训班,我们小时候完全不是这个样子。我们没有幼儿班可上,在没上小学之前,每天吃过饭,除了帮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玩。玩的小游戏很多,像欻嘎拉哈、跳格、踢毽子、拍皮球、打尜、干草垛、跳皮筋等,但这些游戏,都比不过过家家,一是那些游戏动作比较大,常常弄得暴土扬长的,二是那些游戏不如过家家好玩,有意思。

  “过家家”是我们小孩子模仿成年人的一种趣味小游戏。常常是在饭后,约几个很合得来,比较对心思的小伙伴,按照长相、性格扮演成爸爸、妈妈、孩子、爷爷奶奶或是邻居,偷出妈妈的头巾包上一件破衣服当作孩子,找出家里掉了把儿的破菜刀,给鸡鸭剁食的木头墩当作菜板,和一些黄泥做成泥炮当盘子碗……当“妈妈”的孩子脱下自己的上衣两只袖子往腰上一系就是围裙,妈妈做饭,切菜,你知道那菜是啥吗,就是我们在墙根拔的草。当“爸爸”的孩子不知从哪淘弄了两个罐头瓶当作水桶提水。一会“妈妈”指示弄点柴,一会“妈妈”又指示抱抱“孩子”,一会“妈妈”又煞有介事摸摸“孩子”的头说孩子有病了,快去找“大夫”,然后“大夫”就出场了,望闻问切,有模有样,开药打针,有条不紊。有时候,我们用真人扮演“孩子”。那时的“孩子”可不比现在的孩子有优越感,随意向大人要东要西的,那时的“孩子”虽然也是宝贝,但是基本没有张口的权利,就是装装病,受个差遣喂喂鸡鸭,收拾一下碗筷什么的,因为我们小时候在大人面前,在生活里就是那个样子。

  我们玩这种游戏,是十分认真的,我们也生气,也和好,一招一式俨然与实际生活中的大人没有区别。因为角色分量不同,在过家家的时候,我们常常因为一个角色争得面红耳赤。尤其是女孩子,都愿意去当“妈妈”。因为那时我们就感觉到,“妈妈”在家庭中有绝对的权利和地位。男孩子们当的那个屁颠屁颠的“爸爸”,也和今天无二,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力,也是“妈妈”命令的得力执行者。

  一群单纯的小屁孩,每天也不嫌单调,认认真真玩着过家家。我们扮演大人,承担责任,扮演孩子,撒娇放纵,我们演练生活,居家过日子生老病死,气过、恼过、哭过、笑过,没有虚伪的掩饰,幼稚地演绎着我们看到的生活的样子,同时也在游戏中幻想着我们将来在生活中的样子,长大的愿望在小小的游戏中已经悄悄萌芽了。

小链接
  胡忠玲,辽宁省北票市大三家镇小巴里小学高级教师,爱事业,爱生活,勤奋务实,纯朴善良。
  时春华,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就职于辽宁省北票市教育局信息中心。1992年毕业于朝阳市第一师范学校,选修音乐,酷爱文学,文风朴实接地气。热爱生活,热衷传播社会正能量。系朝阳市作家协会、辽海散文学会、北票市作家协会会员;《好名声网》特约助理编辑,此网站有《时春华好名声展馆》;《北票市报》特聘记者,此报刊有专版《朝花夕拾》。在网络、刊物上发表作品600余篇。

时春华展馆

[编辑 熙楉]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