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难忘的一顿“西餐”(王铁兰)

摘要:我尽管七十有四,但是身体很好。我在饮食上比较“挑剔”,从来不吃大米饭,不是不爱吃,是吃了就胃酸。

难忘的一顿“西餐”

文/王铁兰(辽宁朝阳)

  我尽管七十有四,但是身体很好。我在饮食上比较“挑剔”,从来不吃大米饭,不是不爱吃,是吃了就胃酸。因此对小米和玉米情有独钟。加上儿媳妇做饭柔软,菜也十分可口,体重从四十多公斤一下子涨到六十公斤。胃病也养好了。

  一次,一个农村亲戚到我家串门,唠嗑时我说了一句话,我很怀念小时候吃的高粱碴子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她回去后把高粱米放碾子上轧,破成馇,捎来一大塑料袋子。又用电饭锅装上满满的农村豆腐脑。那天正好是周日,女儿女婿外孙、儿子儿媳妇孙女都在家。我们八口人,每次过周日,都是鸡鸭鱼肉一大桌子。看到大家吃得如此香甜时,我十分高兴。这个周日,要特别点。心想:今天要给他们换换口味,“改善”一下生活。于是我馇了一锅高粱碴子粥,做了点蒜泥(喝豆腐脑用),精心制作几个小咸菜。请大家入席,大人们都笑了,谁也没说什么。调皮的外孙和孙女尝了一口,马上吐了出来。

  外孙说:“这是什么饭呀,太硌嗓子了。”我说:“这是‘西餐’。孩子们,你们不知道我们小时候连这饭都吃不饱,三根肠子闲着两根半,半年糠菜半年粮。”孩子们紧追不舍:“真的假的呀?”我告诉他们:“千真万确,那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国人不得不勒紧裤带过日子。尽管生活十分困难,但是人们都努力工作,披星戴月。人人赶先进,各个争标兵。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私心杂念,甘于吃苦,甘于奉献。”孩子大人听了我一席话,都默默无语,端起碗开始喝粥。顷刻,女儿笑笑说:“你们知道这顿‘西餐’的意义吗?这叫忆苦思甜。”我说:“有这个意思。那个时代虽然贫穷落后,吃得差,穿得差,但是生活却过得有滋有味。只要你们了解一下过去人们的生活状况,吃的东西,就不会厌食,这也不吃,那也不要,也不会乱扔食品了。外孙吐了一下舌头,问:“姥姥这不是《天方夜谭》吧?”我说:“这是姥姥亲身经历过的事,就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困难重重。而我们国家硬是挺过来了。有党的好政策,全国人民精诚团结,克服了艰难险阻。中国人就是争气,实现了如今的小康生活。你们应该了解一下过去,才会好好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大家端起碗,继续吃这“西餐”。从表情上看似乎吃出了从未有过的香甜,似乎更加体会老人的艰辛与不易,似乎更加珍惜这幸福美满的生活,此时的我由衷地感到欣慰。相信孩子们永远不会忘记这顿具有特殊意义的“西餐”。

小链接
  王铁兰,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退休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退休后又应聘于富民高中,工作了12年。如今赋闲在家,经常写一些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每年百余篇文章见报。积极参加省市征文比赛,多次获奖。自愿参加社会活动,被评为朝阳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用智慧和爱心经营的小家,被评为朝阳市模范家庭。

[助编 秋水  责编 熙楉]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