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孝敬婆婆胜亲娘(王劲松)

摘要:百善孝为先。不论古今,孝都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尺度。

孝敬婆婆胜亲娘

文/王劲松(辽宁朝阳)

  百善孝为先。不论古今,孝都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尺度。陈翠芬十几年如一日地侍奉婆婆,无怨无悔,成为真正孝顺父母的典型。

  儿媳妇将婆婆接到城里一起住

  老太太姓李,她丈夫姓肖,已经去世多年。

  李老太太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尽量不去麻烦儿女,只要我能动弹,就自己过,自己做。”她是这么想的,但大儿媳妇陈翠芬却不这么想。

  2004年春节前,大儿子肖国柱的妻子陈翠芬提出:“老太太都74岁了,不能一个人住在乡下,万一生病长灾的,咱也不放心啊,接咱家来吧。”于是肖国柱夫妻二人将母亲接到喀左县城里住。

  李老太太老家是喀左县卧虎沟乡白庙子村,三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老二在北京,老三在凌源,两个女儿结婚成家。母亲总是不愿意离开她的老院子,一直坚持自己过。肖国柱夫妻都是下岗工人,住平房,有个小院子,为了方便,让母亲住单间,搭火炕。肖国柱两个孩子一女一儿都在读书,五口之家,城里消费,生活不宽裕,但是在老人身上却舍得花钱。

  李老太太吃素,一日三餐吃素食,连葱蒜韭菜都不吃,鸡蛋也不吃,说鸡蛋是荤的。后来听佛友说,鸡蛋不是荤的,她才开始吃了。大儿媳妇天天用豆腐皮和新鲜蔬菜搭配,木耳、香菇、土豆、茄子、豆腐等素菜换着样地做,多放豆油,增加营养,尽量做到营养均衡,想法儿让婆婆吃着可口、顺心。有时儿媳妇陪着婆婆一起吃素食,好知道咸淡,是否软烂可口,以便及时调整烹饪手法。

  陈翠芬为了方便照顾婆婆,特意找离家近的社区工作,上班前给婆婆按季节穿上合体的衣服,拿着蒲团,让婆婆坐在门前石台上,晒太阳,与邻居老太太们唠嗑……儿媳妇过一会就回来看看婆婆冷不冷,累不累,渴不渴,冷了加一件衣服,累了就回屋歇着,渴了喝点水……照顾得无微不至。

  陈翠芬经常做饭前先问问婆婆:“妈,你想吃啥?”婆婆也尽量少给儿媳添麻烦,有时真想吃啥了,就说:“你们吃啥就做啥,少给我做点疙瘩汤。”儿媳妇就单独给老人做疙瘩汤。

久病床前有孝媳

  婆婆第一次摔伤是在79岁那年,家住平房,一贯要强的婆婆在院子里走动时滑倒,及时送到医院诊断,是腰椎3、4节骨折。主治医生说:“老太太这么大高龄,骨质疏松严重,估计要康复最快也得两年时间,你们做儿女的要有思想准备。”

  婆婆生活不能自理了,伺候婆婆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大儿媳妇陈翠芬的肩上!丈夫问她:“翠芬,你能行吗?”

  陈翠芬果断地回答:“放心吧,我能行!”她说到做到。

  她按照医嘱让婆婆躺在炕上休息。丈夫整天在外打工,做生意,是五口之家的经济支柱,女儿读大学,儿子上高中,陈翠芬在社区工作,她忙里忙外,刚强的她,拖着瘦弱的身体,忍住心急如焚的泪水,护理婆婆,上班,洗衣,做饭,在饮食上精心调理,让婆婆吃的舒心、可口。婆婆更心疼儿媳妇,说:“你太累了,不用这么花时间管我,慢慢养吧,要是把你累个好歹的,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啊!”

  陈翠芬反复好言劝慰婆婆说:“妈,您别着急,要有信心,咱娘俩一起努力,一定能把伤治好。我没事,还年轻……”她每天几次用温热毛巾热敷婆婆受伤部位,一做就是4个多月,那叫120多个日日夜夜啊,天天如是,从不间断!陈翠芬精心护理婆婆,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去做,按时服药,搀着、扶着,按时进行科学地康复锻炼……

  这4个月,婆婆的大小便全是陈翠芬在炕上伺候……不难想象,即使是亲妈,有几个儿女能做到这样?而善良、贤惠又坚强的好儿媳陈翠芬就做到啦!在她精心照顾下,不到半年,老人就痊愈了,而她却瘦了8斤!医院复查时,医生惊奇地说:“这真是个奇迹啊!”婆婆直夸陈翠芬:“是儿媳妇照顾得好啊!”

  婆婆第二次摔伤是81岁那年,上厕所时不慎摔倒,股骨头附近骨折。陈翠芬和上次一样,竭尽全力护理婆婆……李老太太自己恨自己说:“又让你受累啦,我咋这么不争气,快死了得啦!”

  陈翠芬耐心地劝导:“妈,别这么说,到岁数人磕磕碰碰是难免的,这也是在考验我的孝心呢。坚持住!”又是卧炕不起的4个多月……吃喝拉撒全是陈翠芬来管理啊!婆婆之所以康复得如此之快,且没留后遗症,这全是儿媳妇陈翠芬护理照顾得好啊!

尽心侍奉老人无怨言

  近几年来,快到90岁高龄的婆婆,因小脑萎缩,时而明白,时而糊涂,上来糊涂劲,耍小孩子脾气,无理取闹,挑毛病,数落人,还骂人……儿媳妇陈翠芬总是理解老人脑子不好使,她犯糊涂,我不能犯糊涂,不能和她较真……还是笑呵呵地跟婆婆说话,不顶撞,不生气,想法哄着婆婆。

  糊涂的婆婆,必然说糊涂的话,做糊涂的事。例如,到了换季时节,应季衣服及时换装,明明是大儿媳妇陈翠芬买的,婆婆却说别人买的……吃着大儿媳买的水果,婆婆却说“这是我侄子买的,真好吃!”陈翠芬不争辩,不掰扯,让她随便说……

  有时儿子肖国柱想和母亲较真,说几句公道话,驳斥母亲的糊涂话。陈翠芬说:“国柱,别和妈论理,她糊涂,说不明白,一争辩,还得惹她生气,犯不上。妈以前不糊涂时,从来不乱说,现在她糊涂了,咱不能糊涂啊。”

  肖国柱既为母亲着急,也心疼妻子,说:“这可啥时候是个头啊?”

  陈翠芬说:“别着急,这是在考验我们当儿女的是真孝顺还是假孝顺,是短时间的孝顺,还是长时间的孝顺,这也是给我们儿女做个榜样,更是给我们积德尽孝的机会呀!有些人想找这样的机会还没有呢!”这话说得多好!多感人啊!

  买楼房了,陈翠芬就放弃所有社交活动,天天陪伴婆婆,形影不离。她安排完家务活,定时领着婆婆下楼,在院子里慢慢地溜达,散散步,见见阳光,活动血脉,有台阶、砖头石块的地方,就扶着婆婆走,不让有一点闪失。天气不好的时候,便让婆婆在屋里走,坚持锻炼。上厕所也跟着去,生怕磕着碰着。

  婆婆已经90岁高龄了,除了有时糊涂外,身体依然硬朗。

床前尽孝 端屎端尿

  90岁的婆婆,能吃,能睡,能走动,可再刚强、再健康的老人,也跳不出“亚健康”的范畴,不可避免地出现连她自己都说不清楚的毛病——尿失禁。

  老人要强一辈子,现在不知不觉地尿裤子,尿床了,一天尿好几次。儿媳妇陈翠芬发现了,及时换上干爽的内衣裤,尤其是滴水成冰的冬天,棉裤很厚,刷洗很费劲,但陈翠芬从来不怕麻烦,不嫌有异味,把脏衣服洗干净,晾晒干,冬天放在暖气片上烘干,尿得次数多了,光洗刷不解决问题了,就换一条新棉裤穿,把多尿的棉裤拆洗了重新做一遍。陈翠芬每天给婆婆换洗裤子,被子褥子也经常换,经常拆洗。陈翠芬常说:“不孝老人,不如畜生!”她经常把子女叫到一起语重心长地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连动物都知道孝敬父母,何况人类!你们要继承家风,女儿结婚后,要孝敬公公婆婆,儿子也要孝敬岳父岳母,要尊敬社会上的老人。”

不攀不靠不怨 尽心照顾婆婆

  李老太太育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各自独立生活。大儿子肖国柱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当李老太太到高龄之后,大儿媳陈翠芬完全有理由提出让姐弟们分担对老人的赡养责任。姐弟们都是很懂道理的人,也有孝敬之心,曾经提出过这样的想法,分担护理,共同赡养。宽宏大度的陈翠芬欣慰地说:“你们的心情我都理解,有这份孝心我高兴,我替妈谢谢你们。可是,你们不用来伺候妈,你们离得都很远,来去不方便,都有工作,脱离不开,哪能拖累你们呢?只要你们常回来看看妈,让她高兴就行了。”说得姐弟们热泪盈眶。大姑姐肖秀云说:“伺候妈应该是我们当儿女的责任,义不容辞,你是妈的儿媳妇,比我们当儿女的做得都好,对婆婆比对亲妈还亲,那就感谢和拜托你啦!”

  陈翠芬十六年如一日,从来不攀比大姑姐、小姑子和小叔子们,没一句埋怨的话,就觉得照顾婆婆是自己天经地义的事情,和照顾亲妈一样,看不出是婆媳关系,真像母女。婆婆明白的时候也很知足,逢人就说:“我摊上一个好儿媳妇照顾我。”

  李老太太健在,大儿媳陈翠芬的故事还在继续。

小链接
  王劲松,笔名劲松,木公,澹然斋主。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十几年的海军生活,三十年的中专语文教师,高级讲师。著有《“安史之乱”探新》等五部书,在市、省、国家报刊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杂谈、散文、诗词、编纂朝阳市政府志、佛经哲理故事等,总计400多万字。

[助编 秋水  责编 熙楉]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