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秋忆(王劲松)

摘要:时代前进了,社会发展了,生活富足了,啥啥都现代化了,观念需要更新了,老一套也该“下架”啦!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

秋 忆

文/王劲松(辽宁朝阳)

  我想,写这类回忆文章或许能引起中老年朋友一点兴趣,城里的年轻人会不屑一顾。这很正常,因为他们没经历过,不知道,有的到乡下去,分不清“五谷”,认不全各种蔬菜。我年轻时候也犯过类似的错误,看到某些文人墨客描写秋天的文字,常常是悲叹的情调,什么“凄凉”啊、“惨淡”啊,有一股怨秋、烦秋的味道。我似懂非懂,觉得文人说的可能都对,哪知道这些人可能仕途坎坷,官场失意,才借秋雨秋风秋霜发泄心中的惆怅。在农村长大的我们,从来没见过农民有文人那种情绪,相反他们盼秋,想秋,爱秋,春华秋实嘛,一到秋天满眼都是喜悦,收割高粱、谷子,掰苞米,扬场,碾米,打枣,摘苹果,砍白菜,拔萝卜,刨大葱,储菜存粮,收获的是一年的希望!他们只有秋天脸上才能挂满笑容。可以吃秋膘了,大人孩子都吃胖啦!

  那时候的孩子,遵从父母的言语,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勤俭持家作风,更是咱穷人家的一贯做法,放学之后就挎着筐去捡谷穗、高粱穗、黄豆荚,连发黄的掉在地上的白菜叶子、芥菜缨子,也当宝贝拿回家。在地里偶尔发现落香瓜如获至宝,闻着特别香,吃着格外甜……到别人家刨完地瓜的地里用铁锹挖剩下的地瓜,这叫“落角”,拿着半拉胡片的地瓜回家报功,母亲总是笑逐颜开地说“好!”

  过了霜降,天气转凉,我们带着自制的杨树条扫把和竹筢子,背着花篓,去树林子里划拉或者搂干树叶,留着冬天烧炕。有时找一块秋翻地里捡谷茬,比树叶子还耐烧。当满载而归时听到父母夸奖说:“男孩子是柴禾垛。”我心里美滋滋的。

  男孩子好动,蹦蹦跳跳的,闲不住,衣服鞋袜缝缝补补是经常的,母亲总是带几分嗔怪地说:“忒费啦!”

  长大了,成家立业之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工资低,开销多,职工没有土地,睡土炕做饭都需要烧柴,为了省买煤钱,业余时间就去捡谷茬,撅干树枝……

  秋天凭票供应大白菜,自己到菜地分畦子,砍菜,运回家,晾晒,择烂叶、切菜头;菜帮、黄叶、小棵的都得留着,晒干菜、炸了吃;捡回芥菜缨子,腌咸菜、炸了做饺子馅儿;芥菜疙瘩、大萝卜收拾干净的,小的切成薄片晒干冬天吃,大的萝卜放一阵子,入冬前挖坑埋起来,大的芥菜疙瘩腌咸菜,大萝卜蘸酱吃、做汤、做馅儿;最次的菜叶剁了喂猪喂鸡;收拾好的白菜,放在院子里凉爽处存着,天冷了再拿到屋里,用木棍、秫秸搪起来,码好,透气,防烂……

  苹果园里硕果累累,芳香四溢,那是公社集体的。为了孩子吃上苹果,我出面联系,舅舅教书的学校附近有果园,托人买了一筐苹果,说是60斤,不零卖,我用自行车趔趔趄趄驮到家,几户同仁也想买,我是牵头的,找个小秤分吧……别人都拿走了,剩下的是自己的,一称掉了3斤秤!

  刚调到朝阳农学院的时候,分给我两间平房,靠道边,有院子没有前墙,夫妻俩就起早贪黑去捡砖头垒墙,拳头大的也捡回来,砖头小,垒不住,就和泥把砖头粘起来,东拼西凑院墙总算完整了。以后搭鸡窝,垒猪圈也是这么干的。

  那时看日本电影《阿信》,一个女人办的自选超市,非常羡慕,太方便啦!同时也怀疑“是真的吗?能行吗?”现在多好,国家发展了,百姓富裕了,人人口袋里有钱了,家家不愁吃和穿,市场供应充足,买啥有啥,年轻人坐在家里,手机一拨,快递、外卖就来了,山珍海味挑样吃,鞋帽衣饰随意选,带补丁的褂子,露肉的裤子,不是因为穷,而是赶时髦,乞丐服价格还真不菲呢!

  时代前进了,社会发展了,生活富足了,啥啥都现代化了,观念需要更新了,老一套也该“下架”啦!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

  如今的秋天和过去的秋天真是不一样啊!

小链接
  王劲松,笔名劲松,木公,澹然斋主。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十几年的海军生活,三十年的中专语文教师,高级讲师。著有《“安史之乱”探新》等五部书,在市、省、国家报刊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杂谈、散文、诗词、编纂朝阳市政府志、佛经哲理故事等,总计400多万字。

[助编 秋水  责编 熙楉]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