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炫彩“关东糖”(吴歌)

摘要: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liǎo)腊八儿就是年;小孩儿小孩儿你别哭,过了腊八儿就杀猪。

炫彩“关东糖”

文/吴歌(辽宁锦州)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liǎo)腊八儿就是年;小孩儿小孩儿你别哭,过了腊八儿就杀猪。

  杀猪淘米做豆腐,三部大戏尘埃落定。海量的猪肉、黏饽饽(黏豆包)和豆腐冷冻在大自然的“冰柜里”,随吃随取,差不多能吃到来年二月二。

  大戏收场,小曲儿登台。张洪林家的铜锅里,紧锣密鼓地熬(náo)制着小锅儿白糖。

  洪林母亲记忆所及,自家熬制小锅儿白糖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洪林的太舅嫽爷(俗作姥爷)。太舅嫽爷,是洪林的曾祖辈。早先,位于锦州西门口的宝源塘坊,曾经是令洪林父祖几代自豪的金字招牌。

  其实,进入冬月(农历十一月),洪林的“生产季”就已经开始(chǐ)。熬制小锅儿白糖,需要在原白糖中,加入适量的糖稀(麦芽糖)。由于选料精良,工艺纯熟,洪林家的小锅儿白糖蜚声锦州以及周边各市。

  洪林说,除了火候儿控制,小锅儿白糖制作过程中最“叫劲儿”的环节,叫“拔白”。

  两个壮汉,跟拔河一样,将大块糖剂子拔长,再合拢;再拔长,再合拢……飞舞的糖剂子,将空气搅热,将空气裹挟,将空气变成体内的气泡。一个个气泡,不断被挤压,不断被拉长,直至变成细密的气孔。一个个气孔,经过一次次光反射,将原本透明的糖体变成了晶莹的白色。

  “拔白”完活儿,剂子已然变成莹白柔软的“糖帯”。将“糖帯”铰(剪)成半尺多长的段儿,冷却之后就可以打包销售咧(lie)。

  洪林说,小锅儿白糖,专为祭灶熬制,所以也叫“灶糖”。

  “灶糖”之外,洪林们还会拔出一些极细的龙须糖,还会铰出一些小块儿的糖圪塔儿(gā dar)。糖圪塔儿,就是糖块儿。“圪塔”俩字儿,通常会被写成同音的“疙瘩”。疙瘩,都带“疒”字旁,听声儿没毛病,看字儿不如着(rū/yū zhao;rū/yū zhuo)。因乎啥呢?糖块的“块”,是“土”字旁,不是“疒”字旁,糖圪塔的“圪塔”,也不应该是“疒”字旁。

  糖圪塔儿,简称“糖圪儿”。龙须糖和糖圪儿,多用来打对大小孩伢儿。

  在锦州和秦皇岛等地,人们常常会把“糖圪儿”写成“糖嘎儿”。概因感觉“糖圪儿”及其语音蹊跷,北京话将“糖圪儿”解读为“糖瓜儿”或者“糖官儿”。

  为啥这么说呢?皆因关里的北京等地,管“灶糖”叫“关东糖”。殊不知,圪塔或疙瘩,在北京话中的读音也是“gā da”。

  光明网《北京人过小年就是这么讲究》说,“据说每年小年这天,灶王爷都要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去禀报每个人这一年的功与过,所以为了请灶王爷多多美言,又为了不让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所以咱北京人这天会用糖瓜儿关东糖供奉他。”

  环球网《正月在东北 细数那些只属于老东北的年味儿》说,祭灶糖如糖瓜,“锦州又称小锅白糖”。

  关东暨锦州,没有“糖瓜儿”或“糖官儿”的说法;“关东糖”,咋能叫“糖瓜儿”或“糖官儿”呢?

  在刚刚过去的戊戌小年儿里,“糖圪儿”依旧供奉着关里关外的灶王爷。关东腔儿依旧说着“糖圪儿”,北京腔儿依旧说着“糖瓜儿”或“糖官儿”。

  祈求“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时候,关东人不会忘记逗逗灶王爷:好话多说,坏话别说,乱(làn)说给你粘(zhān)上!

  粘上——把嘴给粘上,自然是用小锅儿白糖,关里人叫作“关东糖”的小锅儿白糖。

  关东糖,值得关东人骄傲!关里关外传统年俗文化的底色上,都有关东糖的炫彩。

小链接
  吴歌,曾用名吴戈,祖籍山东,原籍辽宁省锦州市,现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现居住于锦州。高级经济师,本科学历,经济学学士学位。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国有金融机构,工作期间进修过美术。系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艺术摄影学会会员,辽西区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锦州市凌河区作家协会前主席。金融专业论文和业余摄影作品,曾在全国比赛中获奖。获评锦州市2017年“最佳写书人”。所著《东北方言注疏》,被专家学者称为东北方言考据工具书的开先河之作。

吴歌展馆

[编辑 安然]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