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丏裆裤”及其“丏”
文图/吴歌(辽宁锦州)
“这些观念,到了现代,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男人的美,不再是丏裆裤和大烟枪;女人的美,也不再是裹小脚和柳叶眉。”——中新网(20130618)《审美观,老中老美差不多》
中新网文章所说“丏裆裤”,应为旧时北方裤装的通行样式。诸如:
“丏裆裤,嘟噜腰,被欺的哑巴挨人告。”——庆祝我447《东北民谣》(个人图书馆 20190128)之“四大窝囊”。
“那表演的爷们自己穿一条跟傀儡的裤子一模一样的丏裆裤,彻底地弯下腰,把自己的两只胳臂套进傀儡的裤子,把头部隐藏起来,这样,那二勇就成为了两个揪扯在一起的摔跤壮汉。”——刘心武《二勇》(新民晚报 20080111)
皆因“丏”字说多写少,落到纸面上,有时会引发猜详。诸如:
“人家都西服革履,你老兄还穿着疙瘩襻棉袄、俛裆裤、棉靴头,是不是太土啦……”——谭汝为《话说“捯饬”》(新浪博客 20080605)
“前些日子我搬新家,收拾衣柜的时候,翻出来一套中式的棉袄棉裤,那裤子还是一条缅裆裤。”——张凤英《缅裆棉裤》(烟台晚报 20181205)
“从清代到民国,以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大襟袄、缅裆裤,是雁北农村最常见的装束。”——用户1901327069《雁北 | 大襟袄、缅裆裤》(快资讯 20171107)
以上之“俛”或“缅”,或均应作“丏”。那么,“丏”,该如何解读呢?
丏,不见也。左右壅蔽而不分也。避箭短墙也。象壅蔽之形。从正而曳之。沔眄等字从此。——《康熙字典》据《說文》《字彙》和《集韻》等。
那么,“丏裆裤”,又是什么样的裤子呢?
我认为,腰部无开口且极宽松,需左右壅蔽(折叠)致使从胸腹部到裆部堆积三层之后,才能扎紧的裤子,俗称为“丏裆裤”。
裤子,既可“丏”裆;上衣,亦可“丏”怀——左右壅蔽衣襟以掩怀。如:
“给孩子喂完奶,二婶□上怀又下地干活去了。”——董联声编著《中国·东北方言》。其“□”,原作“扌+面”,义未详,或应作“丏”。
注释:方言相关内容,依据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

[编辑 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