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会
文/时春华(辽宁北票)
过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个非常重大的节日,对我们东北人来说尤其如此。大人孩子们盼着过年,吃吃喝喝是物质层面的自不必说。在精神层面上,盼望的节日,却不是过年这一天,而是正月十一这一天。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天是庄稼会,是真正展现我们东北农村人快快乐乐、崇尚精神娱乐的日子。
每个小村庄都有自己的秧歌队,男女老少齐上阵,练习和彩排其实在秋收以后闲暇的日子就开始了。每天晚上,只要听见鼓响,好乐子的人们就聚拢到小村的开阔地儿上,开始扭起来。基本步训练两三天,就开始进入正式的编排了,编出花样出个彩,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这样的编排每天都在继续,每天都在反复练习,虽是看了一遍又一遍,可人们并不厌烦,因为那欢乐的鼓点、动听的喇叭声,总是听得人心里痒痒的,总有人情不自禁跟在后面扭起来。为了更熟练,扭秧歌的人们总是在正月里到有钱的人家打场子,挣些钱添点行头,重要的是多多练习。
正月十一这天,一个乡里所有的秧歌队都在政府门前集合汇演,这就是人们所谓的庄稼会。参演的秧歌队有的是地出溜秧歌(就是不踩高跷的),有的是高跷队秧歌。高跷队的高跷高度不同,有一米的,有一米二的、一米四的、一米八的,甚至还有两米的,地出溜秧歌可以平视,那些高跷秧歌,人们需仰视。不论哪个秧歌队,都是穿得格外新鲜有特色,主要以古装人物装束为主,头上花枝招展,身上彩衣彩裤彩带,脸上是各种妆容,手持的道具也各不相同,孙悟空、猪八戒、唐僧、青蛇、白蛇、许仙、傻柱子、小老妈、阔大爷甚至鲁智深、张驴子、穆桂英、薛丁山等许多戏文、传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出现了,这些人的道具就是人们看惯的那些,其它无角色的都是花扇或手绢。所谓“上装一条线,下装左右串”,每个秧歌队都有自己的走阵绝活,形象形神兼备,动作潇洒漂亮、夸张浪漫,场面热烈火爆,比哪伙扭得美;喇叭匠子鼓足了腮帮子,比哪伙吹得好;伞头更是即景生情,赞美政府的领导,赞美百姓生活,祈求上苍眷顾,给百姓一个好年景。看热闹的人们,大人们看个门道,小孩子就是看个热闹,惦记着买串糖葫芦吃。聚会完,这些秧歌队还要到厂矿单位去打场,给厂矿单位送去新年的祝福。
庄稼会这天,铁匠炉正式开张,因为人们有许多农具需要修缮和更换。土地承包,个体经营者出现之后,那农资店也大张旗鼓地开张,并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人们光顾。政府农业站更是亲民,设立了农业政策咨询处,摆出了种植、养殖等农业、农民需要的各类图书。庄稼会这天,不论是不是集日,集上都有人,农具、牲畜的交易进行得热热闹闹。
庄稼会这天,农户人家的中午饭是五谷杂粮干饭。饭做好后,首先要盛上满满一大碗,放在自家的粮食囤上,意思就是想让囤子满满的,晚上做杂粮粥,放上点糖精,意思是让生活甜美。农村人的期盼总是那样朴素,期盼国泰民安,期盼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期盼吃饱穿暖心情舒畅,仅此而已。

[编辑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