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家”有啥罪(下)
文图/吴歌(辽宁锦州)
拙作上篇谈到,“没当家姡姡”及其类同短语,或为明清时期东北暨环渤海方言。
土默热《<红楼梦>与东北方言》(天涯博客 2009年2月11日),将其解读为“没当家”或“不当家”。
张月明《释“不当”》(《辞书研究》 2006年第04期)认为,“诸家之训,只能在部分用例中讲得通,缺乏概括力,似有望文生训、随境立解之嫌。”“参证方言”,《释“不当”》将“不当”释为“可怜、可惜”,并称其“符合语法文例。
拙作《东北方言注疏》中的“不当家豁豁(huā huā)之释文,相当于土张两位先生的两条释文之“和”:“之所以不那般(作为),是因为没当家(缺资质)。”代入两位先生所用的词语,可以说成:“之所以不那般(作为),以至于令人感到‘可怜、可惜’,是因为‘不当家’(dāng jiā)。”
选用“豁”字,出于四个原因。一是“花”字费解,二是《醒世姻缘传》有“不当家豁拉”,三是《金瓶梅词话》有“不当家化化”,四是推定“豁”可变读或为“huā”。
“音节hua与huo相互转换”,属拙作《东北方言注疏》中的一条“非普遍规律”。花,划,惑,豁,是这条规律下比较常见的字。③凤凰网(2007年10月19日)《天津方言俚语刨根“正字”》说,棉花,读作苗活。光明网(2014年9月26日)《爷爷奶奶教你念 十万个拥呼啥》说,棉花,读作鸟货。其中,“棉”和“鸟”,应指“袅”;“货”,应指“花”。
胡伯切;胡陌切,并音韄。又胡麦切,音画。又黄郭切,音镬。又并忽郭切,音霍。又胡故切,音护。又胡化切,音话。——《康熙字典》中“获”之读音,相当于当今之huò、hù和huà等。“养(yǒ)儿活(huā)女”,出自和讯(2012年10月26日)《历史久远的晋源方言》。
闲来翻阅《康熙字典》,意外收获多音字“姡(huō/huā)”。“姡”义之“惭愧”,较“豁”义之“空虚”,似乎更恰当。何况,“姡(huō/huā)”之语音,具有先天优势。“姡(huō/huā)”以及声旁相同之“活”和“话”,也可进一步佐证“音节hua与huo相互转换的非普遍规律”的客观性。
作为词尾(不能独立使用的构词要素。非词缀),“姡姡”或“姡落”在当代东北暨环渤海方言中已经难觅踪迹。与之类似的“呼落(lā)”,隐约间透露着“姡落”的神韵。顺便说下。此处所言“构词”之“词”,包括词组和短语。
呼落
hū/hu lā
【释义】[词尾]①表示正性感受的逆转:热呼落‖热炽(shi)呼落。②表示对某种感受的不适:热炽(chi)呼落‖血赤呼落。③表示某种情势转向负面的感受:阴天呼落
【诠字】呼,《康》注,外息也。按:气息之外现。落,《康》注,落落,不相入貌。
【参见】热呼落
热呼落
rè hū/hu lā
【释义】①由热转凉之感:清晁夫人虽是强了他去了,心里也未免热呼辣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九回。②外热内凉之感:我脸上有点热忽辣的,但还是硬着头皮点了点头。——端木蕻良《早春》。③外凉内热之感:……一个个小脸蛋冻得通红,像熟透的苹果,但心却是热乎拉的。——黑龙江新闻网《过去的雪》。忽,乎,辣,拉,或均应作呼与落。
【参见】呼落
以上的“呼落”和“热呼落”,乃拙作《东北方言注疏》中的完整内容(略有改动)。其中的“呼落”,有无可能是“姡落”之“后裔”呢?

[编辑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