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骰”又音“shǎi”
文图/吴歌(辽宁锦州)
在南宁进修美术期间,跟校门外米粉档的黄(wáng)老板混得很熟。闲聊时曾听黄老板称其好友发仔为“色(shǎi)魔”。“色(shǎi)魔”?就是“色(sè)鬼”吧?非也。不过是玩骰高手而已。
骰,广府方音为[sik1]或[tau4]。入声的[sik1],接近通语之“shǎi”。[]之内,为拉丁字母。
打骰,“音‘打色’,骰是一种赌具,广州人谓之‘骰仔’,‘打’意为掷。”——粤语学习网《粤语俚语》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掷骰子,在东北话中也称为“打骰(shǎi)子”或“打骰儿(shǎir)”。
金毓黼《奉天通志·方言》说,“骰”读如洒。洒,《康熙字典》注有“所蟹切,并音晒”。
骰子(tóu zi),“即色子(shǎi zi)”。——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辞典》之释文,有听音生训之嫌。如同“色(shǎi)酒”不能是“骰酒”,“骰(shǎi)子”也不能是“色子”。音变,不能引发“质”变;多音,焉能滋生多“字”。
“色(shǎi)酒”,在东北话中原指各色葡萄酒。白酒啤酒之外的各类果酒,也在其中。
“骰(tóu)”读如“shǎi”,符合清代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舌上音”的声母演进规律。但其韵母从“ou”到“ai”之变,似无规律可循。依据从“殳”之“设”读作“shè”推演,声旁相同之“骰”读音或曾包括“shè”。而韵母“e与ei或ai相互转换”,系拙作《东北方言注疏》中的“非普遍规律”之一。北,黑,搁,苛,刻,客,舍,是这条规律之下比较常见的字。得,克,这,色,塞,择,在通语中亦有同样变化。徐世荣《普通话语音和北京土音的界限》说,“册”读作“chǎi”。都市晨报(20150224)《大年初二回娘家 徐州女婿带些啥》说,女婿,称作“客(kěi)”。
舍脸之“舍(shě)”,读作“shài”,在拙作《东北方言注疏》中也符合“韵母e与ei或ai相互转换的非普遍规律”。
“这个词应该是‘晒脸’吧?但是东北人都读做‘赛脸’,意为‘登鼻子上脸’。”——常州晚报(20091204)《万人围着二人转》
“给脸不要脸,没皮没脸。诙谐性用语。”——董联声《中国·东北方言》中“晒脸(shài liǎn)”之释文,似应出自方音之“舍脸”。不然,让脸晒晒日光,咋就成了“不要脸”呢?
“骰子”,异读有“骰(shǎi)子”;“不要脸”,婉称为“舍(shài)脸”。
注释:方言相关内容,依据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

[编辑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