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去“打尖”
文图/吴歌(辽宁锦州)
林峦露骨草无芽,
枯柳吟蝉迹见沙。
莫道西风全肃杀,
行边无处不黄花。
宋朝诗人易士达的《途间观野菊》,为何不叫途“尖”观野菊?高速公路的休息区,是设置在“途间”还是“途尖”?
答案,不言自明。然而,途间进餐,不叫“打间”,却叫“打尖”,是何道理?
“途中停下来,吃点东西。”——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辞典》“打尖”之释文。
“途中”,不是“途间”,却是“途尖”?
“我跟着大爷今日只走半站,在尖站上等他,教他连夜走,快些赶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所言,“半站”之处,不是两站之“间”的“间站”,却是两站之“尖”的“尖站”?
“打尖,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曰中途为住宿之间,乃误间而为尖也。谨按《翠华巡幸》,谓中顿曰「中火」。又见宋元人小说,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误为尖也。”——[清]福格《听雨丛谈》(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听雨丛谈》,系清代风俗掌故笔记,共十二卷。
据《听雨丛谈》所言,误“间”而为“尖”——应属“同音替代”;误“火”而为“尖”——或为誊字走眼。总而言之,“尖”,应属讹误。
尽管如此,李鬼依旧冒充“李魁”大行其道。甚至《红楼梦》里,也不乏“李鬼”的足迹。诸如:
“那时秦钟正骑着马随他父亲的轿,忽见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红楼梦》第十五回
“中国最北‘冰雪旅馆’:你想打尖儿还是住店?”——快资讯(20180208)文章标题
“打间”,似为古语。但在当代东北话中依然活跃,进而衍生出了“打茶间”。“打茶间”——途间进食茶点,与“打间”并无实质差异。如:
“送情郎啊,一送送至在呀大呀门南呀,顺腰间掏出来两百元(圆)钱,留我的情郎一路打茶间呀”。——中国娱乐网(20090317)《孟广美献艺<明星转起来> 连夜苦练二人转》
当然,如同“打间”被讹作“打尖”,“打茶间”也会被讹作“打茶尖”。如:
“行十二里,至十八里铺打茶尖(饮茶吃饭)。又行四十里,午正至鹿邑县住宿。”——大河网(20160707)《曾国藩周家口剿捻》
注释:方言相关内容,依据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

[编辑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