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符似“对牌”
文图/吴歌(辽宁锦州)
早昕(xin)读网(不敢说读书),看到章太炎《新方言自序》里的这段话:考方言者,在求其难通之语,笔札常文所不能悉,因以察其声音条贯,上稽《尔雅》《方言》《说文》诸书,敫然如析符之复合,斯为贵也。
啥叫“析符之复合”呢?简而言之:对符(fú)。对得上,曰“符合”;对不上,自然“不符合”。
那么,“符”为何物呢?“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声。”——《说文解字》
对符(fú)之“符”,在口语中常作轻声。君我关系,物我关系,若“析符之复合”,谓之“对符(fú)”;否则,谓之“不对符(fú)”。诸如:
怹俩不对符。
螃蟹(gai)没吃对符,跑肚咧(lie)。
“对符”,似应属“笔札常文所不能悉”之语,坊间学界常以“对付”代之。
拙作《东北方言注疏》之“对符”,实属瞎蒙。蒙对,瞎猫碰上死耗子;蒙不对,胆儿大不害臊。
说瞎蒙,也不完全是瞎蒙。皆因受到《红楼梦》里“对牌”的启发。
“贾珍便忙向袖中取了宁国府对牌出来,命宝玉送与凤姐……宝玉早向贾珍手里接过对牌来,强递与凤姐了。”——《红楼梦》第十三回之“对牌”,在第五十五回也出现过。
“谓府别各为一牌,书知善恶价数多少,谓之楬。”——《康熙字典》
对牌,“一种木、竹制成的支领财物的凭证,上有标记,从中劈作两半,两半标记相合方可支领财物。”——周汝昌《红楼梦辞典》之释文,不可谓不准确。但仅仅用于“支领财物”,似有望文生训之嫌。
“对牌”“对符(fú)”,语义互鉴,形式相仿。不同之处在于,“符”(fú)字经过口语的轻声化,实现了通俗化和抽象化的蜕变。
倘若“对牌”之“牌(pái)”不那么“矜持”,口语中的“对符(fú)”,也许会是“对牌(pái)”吧?
也许,天知道。
拙作中与“对符(fú)”同音之“对敷”,坊间学界亦多作“对付”。或许,怹曾“相对支付”过什么?
注释:方言相关内容,依据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

[编辑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