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
——读《边诚》有感
文/王铁兰(辽宁朝阳)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再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在风景秀美的湘西,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有祖孙二人,靠摆渡为生,外公年逾古稀,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在端午节龙舟赛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要把女儿嫁给傩送,可傩送宁愿作摆渡人也不娶王团总的女儿。于是兄弟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哥哥知道翠翠心中只有傩送,成全了弟弟,外出闯滩,意外而死。傩送认为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爱人,出走他乡。外公一着急就去世了,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写的以歌求婚和兄弟让婚,是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方式,体验出了湘西纯朴的人情。作者推崇这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作者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他的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边城》是一部怀旧作品,一种带有痛惜情绪的怀旧,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但也隐含着很深的悲剧感,作品里面既充满现实主义,又充满浪漫主义。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之所以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化,是因为想留住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常在并且常新,以利后人。
《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在读者心中,已经被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然而,深入研究后,我们会发现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而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和爱情破灭等故事的阴影,却被人们所“忽略”。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买椟还珠吧!
作品的文化内涵浓郁,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的现象而言。作者极力描写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与孙女,翠翠与傩送,哥哥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等,这些都代表未受污染的传统美德,湘西自然之明净的描写,也是为了描写湘西人的心也是明净的。
湘西闭塞,但人情质朴,作者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暖,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展示其民风的粗犷强悍和淳厚善良,闪烁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助编 繁花似锦 责编 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