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燕后燕北燕史
前燕后燕北燕的宗教——佛教之北燕佛教和佛教艺术
文图/周亚利(辽宁朝阳)
四、北燕佛教
在后燕的基础上,北燕佛教发展迅速,盛极一时。其盛况,可从南朝梁慧皎所撰《高僧传》中所记燕地七位高僧中属于北燕的五位高僧情况,窥见一斑。他们中有我国最早西行求法僧人之一昙无竭、有佛学大师鸠摩罗什弟子昙无成和昙顺、有对岭南佛教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昙弘,等等。他们大多生长在北燕,后来从龙城徙至江南游学。说明当时以燕都龙城为中心的北燕佛教极其兴盛,众多信徒出家为僧,因而才涌现出多位对中国佛教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出类拔萃的高僧。正如著名佛教史家汤用彤所说:“考上列诸僧南游之年,均在宋之初叶,可见当时幽燕辽西一带,佛法颇盛。”“晋末宋初,北方佛法三宝兴隆之地,当推凉、燕。其时据在幽燕者为冯氏(史称北燕)。”①除高僧外,北燕佛教寺院建筑、法事等情况,均无考。
①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431页、444页,昆仑出版社,2006年。
下面,简单介绍五位高僧事迹。
昙无竭,江南称法勇、法上,见载于《高僧传》卷三《宋黄龙释昙无竭传》以及《太平广记》卷一百一十、《法苑珠林》卷六十五和《释氏通鉴》卷四、《冥祥记》等。昙无竭俗姓李,幽州黄龙人。幽州,治所在今北京西南。据《宋书》列传第五十七《东夷高句丽国传》载:冯跋“自立为主,自号燕王,以其治黄龙城,故谓之黄龙国。”故“黄龙”即是前燕后燕北燕都城龙城。昙无竭幼年出家当了沙弥,修炼苦行,遵守戒律,念诵佛经,为法师所器重。他听说法显等人亲临佛国,取回佛经,遂决定赴西天取经,于南朝宋永初元年(北燕太平十二年,420年),召集志同道合的和尚僧猛、昙朗等共二十五人,携带幡盖等供佛法器及生活用具,从北方的龙城出发,向遥远的西方行进。昙无竭等人经过艰苦跋涉,屡经危难,终于到达印度,求得梵文《观世音受记经》一部,最后独自于444年乘船回到广州。梵本《观世音菩萨受记经》,具名《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一卷,于刘宋元嘉三年(426年)译出,后收入佛典总集《大藏经·华严部》。昙无竭还将西天取经所见所闻编成《历国传记》,惜已失传。昙无竭是继法显之后,我国最早西行求法高僧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关外西天取经第一人,值得后人学习和铭记。
昙无成的事迹载于《高僧传》卷七。俗姓马,扶风人,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祖辈时,举家迁居龙城。十三岁时出家当了沙弥。昙无成严守教规,身、口、意“三业”清静,举止端正,悟性超常,还未受具足戒,就能精究往而复来、生死轮回之道。他听说佛学大师鸠摩罗什住在关中长安,就前去拜什公为师。昙无成专门致力于佛典的研读,在戒、定、慧“三学”的修行上更加精深。姚秦将要灭亡的时候,昙无成离开长安,来到淮南郡①中寺,讲授《大般涅槃经》和《大品般若经》,写成《实相论》和《明渐论》。昙无成死于刘宋元嘉(424年—453年)中期,享年六十四岁。
①治所在今安徽省寿春。
僧诠事迹见于《高僧传》卷七《宋余杭方显寺释僧诠传》及《释氏通鉴》卷三。俗姓张,北燕辽西郡海阳①人。少年时期在燕、齐②地区云游,学遍了除佛教以外的各类书籍,二十岁才出家。出家后,“精练三藏”,受到北方地区求学和做学问者的尊崇。后来,僧诠渡过长江,居建康某寺院,后住吴郡虎丘山寺,讲经传法,“化洽江南”,受到江南名士的仰慕和尊崇。僧诠曾在北燕国铸造一丈六尺高鎏金铜佛像,到吴郡后,又“屡造金像”。
①今河北省卢龙东南。
②“燕”、“齐”指西周至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燕国与齐国,其中燕国辖境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齐国辖境在今山东北部及胶东半岛,后来,“燕”和“齐”都成为地区名。
昙弘事迹载《高僧传》卷十二《齐交趾仙山释昙弘传》及北宋释戒珠《净土往生传》。龙城人。南朝宋武帝永初(420年—422年)中,南游到番禺,住在台寺,晚年又到交趾郡仙山寺。他一心念诵《无量寿经》和《观世音经》,安心修养,希望早日往生极乐净土。宋武帝孝建二年(455年),昙弘在山上堆积柴草,引火自焚,弟子们及时抢救,幸免于难。后来终于自行烧身而死。尸体火化后,得舍利数百颗,建塔安葬。昙弘在番禺和交趾传法三十五年,对于六朝时期佛教在岭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昙顺事迹附见于《高僧传》卷六《晋吴台寺释道祖传》及南朝陈舜俞《庐山记》卷三、《释氏通鉴》卷三。龙城人。幼年出家,亲受鸠摩罗什大师的教诲,推演大乘玄妙义理,不染色空二境。后来,昙顺到了庐山,跟从慧远法师一起修习西方净土法门,成为莲社“十八贤”之一。遵从慧远法师的派遣,昙顺徙居江陵,即今湖北荆州,任竹林寺住持,负责创建寺院。宋元嘉二年(425年)圆寂,享年七十九岁。
五、佛教艺术
建都于龙城的前燕后燕北燕,不仅崇信、提倡和发展佛教,还广泛流行随着佛教东传汉土而出现的施用在金属马具饰件上的佛教装饰题材,如莲花纹、忍冬纹、龟甲纹、忍冬对凤纹等。此外,还出现了以莲花为装饰图案的建筑构件——莲花纹瓦当。以莲花为主要纹饰的佛教装饰题材,至迟在345年前燕慕容皝创建龙翔佛寺时就已经开始使用了,此后便迅速发展起来。
十六国时期是我国石窟艺术开始兴起之时,而佛教造像虽然始于东汉,此时仍处于主要是吸纳外来造像艺术的时期,因此带有明显的犍陀罗艺术风格。现在所能见到的三燕时期的窟龛造像非常之少,仅有凤凰山摩崖佛龛和后燕武容造的石佛像、北燕李普造铜佛像等。
摩崖佛龛在朝阳凤凰山南沟进山路南的悬崖绝壁上,共六十二个龛。龛呈弧顶方形或横长方形,大小不一,一般宽四十至六十厘米、高四十厘米、进深五十厘米左右,大龛宽达一米以上。经过清理发现,龛壁平整,无雕像痕迹,龛内叠置两块青砖,砖上放置一个陶盆,盆内盛有烧骨和灰烬,还有两三枚铜钱。根据发现的青砖和陶盆等综合推断,此龛乃是安葬死人骨灰之处,应称为“灵龛”,可能雕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前燕或后燕,延续到北魏至隋唐。①
①董高:《朝阳凤凰山摩崖佛龛考证》,《朝阳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后燕武容石造像,收录在清代端方编《陶斋藏石记》卷五。据记载,此件石造像连座高七八寸,座正面刻有“□(唯)燕元年甲申□月癸丑月佛弟子武容为口口兄叉罗造像两丘(区)”的题记。“燕元年”,应是后燕慕容垂在荥阳称燕王,建元“燕元”之元年,此年正是甲申年(384年),只是题记中漏刻一“元”字。“两丘(区)”中的“丘”字,形似“丘”而实为“区”字,指造像两处或两尊。佛弟子武容为叉罗雕刻的两尊石佛像,清代端方只收录一件,但现存何处,亦不得而知。这是目前所知东北地区年代最早的佛教造像资料。
传世的北燕佛造像有李普造的铜佛像。此像高四寸五分,正面为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并坐像,背面刻一坐佛,并刻写“太平二年九月十一日李普为父造像一区供养”铭文。①太平二年,即北燕冯跋建国之翌年,410年。这座佛像是李普为他父亲铸造的,以表示对佛的信仰和供养,并祈求佛祖的保佑。
①日本·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大正四年(1915年)刊。
北燕统治者崇信佛教的最有力证据是冯素弗墓出土的佛教造像。1965年在辽宁北票发现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一件山形金珰上装饰着佛像。金珰高6.8厘米、宽8.4厘米,背面中间压印一佛二胁侍像,周边饰锯齿和蝉纹、忍冬花纹,正面以细金丝穿缀圆形小金花。佛像面相长圆,双手结禅定印,跏趺坐,有火焰纹背光,两旁各立一胁侍菩萨,手捧供物。①“金珰”是慕容鲜卑贵族特有的金步摇冠前面的装饰,而“金珰附蝉”更是只有皇帝的高级侍臣“侍中”才能佩戴的服饰。冯素弗头上戴着装饰佛、菩萨像的步摇冠,表明他和其他北燕统治者都崇信佛教。
①黎瑶渤:《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文物》1973年第3期。
此外,据美术史家金维诺在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第七十六窟佛座上发现的“南燕主安都侯□□□姬□□□后□造”的题记并进行考证,此窟为南燕主慕容超母段氏和妻呼延氏所建,其时间在后秦弘始九年(407年)姚兴遣返她们回南燕之前。①说明慕容鲜卑人参与了我国早期石窟的开凿。
①见《中国石窟·麦积山石窟》中金维诺《麦积山创建及其艺术成就》一文,日本平凡社,1987年。
前燕、后燕、北燕时期装饰佛教题材的文化遗物,主要发现于以燕都龙城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此外,前燕进入中原后的都城邺城也有重要发现。这些遗物,大多出自于墓葬,少数出自于建筑遗址。
莲花纹和龟甲纹、忍冬纹、以及忍冬对凤纹等佛教装饰纹样,主要施用在金属马具饰件上。比如,辽宁朝阳县十二台子乡袁台子发现的东晋壁画墓,有三件铜鎏金镂孔圆形马具饰件上刻着双瓣式五瓣莲花纹,边缘装饰单组叶片波状忍冬纹。①辽宁北票西沟村和喇嘛洞两处墓地出土的鎏金铜鞍桥包片、銮铃、箭箙铜板、镂孔圆形饰件等十余件铜马具饰件上刻饰莲花、龟甲、忍冬、龙、凤等纹饰。②在邺城附近,今河南省安阳市孝民屯发掘墓地,出土的铜垂饰上有线刻忍冬对凤纹。③据考证,朝阳袁台子、北票西沟村、喇嘛洞和安阳孝民屯这几处墓葬,其时代基本上都属于前燕时期,个别墓葬可能晚到后燕。④这类马具饰件,在朝阳和北票的其他地点发现的前燕、后燕墓葬中也有出土。
①原报告称水波纹。见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等《朝阳袁台子东晋壁画墓》,《文物》1984年第6期。
②田立坤、李智:《朝阳发现的三燕文化遗物及相关问题》,《文物》1994年第11期。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孝民屯晋墓发掘报告》,《考古》1983年第6期。
④徐秉琨:《鲜卑·三国·古坟——中国朝鲜日本古代的文化交流》,第47页、53页、57页,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配合辽宁朝阳北塔维修工程而进行的北塔台基址勘探发掘工作中,发现了数十件莲花纹残瓦当。当面皆为圆形,饰突起的四瓣莲花,作四分式,当心有一圆乳丁。①后来,在辽宁北票金岭寺一处三燕时期大型建筑遗址内也发现了样式相同的莲花瓦当。
①参见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北塔博物馆编《朝阳北塔考古发掘与维修工程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
从考古发现和瓦当发展变化情况看,朝阳出土的前燕、后燕、北燕时期莲花纹瓦当,是目前中国所见年代最早的莲花瓦当,而辽西则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佛教题材装饰图案的地区之一。将佛教的莲花、忍冬等纹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龙、凤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喜爱的鹿、兔等兽类图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的装饰艺术风格,这是前燕、后燕、北燕时期佛教装饰图案的一个显著特点。
[责编 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