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前燕后燕北燕的宗教——丧葬习俗(周亚利)

摘要:原始宗教信仰广泛存在于古代各个民族之中。鲜卑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内容与中国北方其他民族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望气、风角等。

前燕后燕北燕史

前燕后燕北燕的宗教——丧葬习俗

文图/周亚利(辽宁朝阳)

 一、鲜卑早期丧葬习俗

  鲜卑民族语言习俗与乌桓族相同,而与拓跋鲜卑在族源上又存在同源的可能性,所以,了解慕容鲜卑的葬俗文化,除了依据慕容鲜卑的有关文献和近年来发掘的考古学资料以外,还须参考与乌桓和拓跋鲜卑等古代东北民族葬俗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在丧葬习俗上,汉民族文化对慕容鲜卑文化的影响也是比较显著的。因此,属于东汉时期的族属难以确定的早期东部鲜卑墓葬和乌桓墓葬,属于前燕后燕北燕时期的鲜卑墓葬和汉人墓葬,都是研究慕容鲜卑葬俗的重要资料。

  关于鲜卑族丧葬习俗,史书无明确记载。乌桓人的丧葬仪式则是:“敛尸有棺。始死则哭,葬则歌舞相送。肥养(一)犬,以采绳婴牵,并取亡者所乘马、衣物、生时服饰,皆烧以送之。特属累(《后汉书》注,乃付托也)犬,使护死者神灵归乎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以死(者)之魂神归泰山也。至葬日,夜聚亲旧员(与“圆”同)坐,牵犬马历位,或歌哭者掷肉与之。使二人口诵咒文,使死者魂神径至,历险阻,勿令横鬼遮护,达其赤山。然后杀犬马、衣物烧之。”既然鲜卑与乌桓习俗相同,那么,鲜卑人的丧葬仪式就应与上面所记乌桓人的葬仪是一致的。

  ①《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

  考古发掘所见属于鲜卑或乌桓族早期墓葬资料,可以作为鲜卑早期葬俗的实物依据。比如:内蒙古科右中旗北玛尼吐鲜卑墓群的M35号墓,墓室长2米、宽0.6米、深0.4米,为火葬墓,骨架已烧成灰烬,殉有羊矩骨和狗头骨,内有大量木炭,未见随葬器物。各墓所出许多陶罐或陶壶内装有小石子, 数量或七粒,或是七的倍数。属于东汉晚期到西晋的内蒙古科左中旗六家子鲜卑墓,出土遗物包括陶器、金器、铁器等,其中陶器有残痕。属于曹魏至三、四世纪前燕建国以前的辽宁朝阳王子坟山墓群,有五座墓葬在随葬陶壶或陶罐内放有七粒小石子。北票喇嘛洞墓地共有382座墓,年代约当三世纪末至四世纪中叶,即慕容廆率部回迁至大凌河流域以后至慕容皝建立的前燕时期(337年—370年)。此外,朝阳等地发现的三燕时期或前燕以前的鲜卑墓葬,都是了解慕容鲜卑早期葬俗的重要参考资料。

  ①《科右中旗北玛尼吐鲜卑墓群》,《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1984年。

  ②张柏忠:《内蒙古科左中旗六家子鲜卑墓群》,《考古》1989年第5期。

  ③《朝阳王子坟山墓群1987、1990年度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97年第11期。

  ④《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1998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4年第2期。

  这些资料说明,鲜卑人实行土葬,即将死者装入木棺,埋入土坑中。人死之后,嚎啕痛哭,到安葬之时则不哭,而用唱歌跳舞的形式来欢送死者。送葬时,用彩绳牵引一条狗,让狗护送死者神灵。同时,延请萨满口诵咒语,指明路径,使死者魂灵经历险阻,不受横鬼阻拦,顺利归至老家山中。乌桓人的老家在赤山,而鲜卑人的老家则在鲜卑山。然后,取亡者所乘马、护送死者的狗及生时衣物、服饰等,皆烧成灰烬,以送死者。鲜卑和乌桓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并且灵魂还得历经险阻,远达数千里之外的老家鲜卑山或赤山,所以死者生前的衣服、佩饰物和所乘之马等、所用之器物,都是不可缺少的,必须烧而送之,或随葬在墓中,使其死后仍然能够如同活着一样穿戴享用。

  根据考古资料,鲜卑人早期墓葬的特点是墓群墓地多,反映出墓葬制度是以氏族为单位埋葬的,布局有序,墓葬形制、葬俗相同。墓葬不树不封,也就是说,没有地面建筑。有土坑竖穴墓和石棺墓等,都有木棺。随葬品有陶器、铁器、金器、银器等。早期墓葬在随葬品数量、形制等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差别,即使是出土金步摇的墓葬,形制也绝无特殊之处,反映出当时的慕容鲜卑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别还不非常明显。愈到晚期,反映在葬俗上的差别愈加显著。木棺都呈前大后小的梯形。死者头向西北或北方,正是他们老家鲜卑山的方向。在随葬品中有“毁器”葬俗,这在从东汉到十六国时期的鲜卑墓葬里屡有出现,显然是鲜卑丧葬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墓葬中往往设有头龛、祭龛和祭台,龛内放置陶器、牛腿骨等。他们用牛、马、狗、羊等家畜殉葬,但在考古发现中往往使用家畜的头和蹄等肢解部位作象征性的殉葬,常见的是牛腿骨和狗骨,偶尔见到马骨、羊骨。墓中有规律地置放石子七粒或七的倍数,这或许代表北斗七星,与鲜卑族祭祀天地日月星辰的习俗有关。鲜卑人烧器物以葬的习俗,与“烧饭”习俗属于同一种文化现象。这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鲜卑、契丹、女真等族用于祭祠人祖和天地鬼神等丧葬、祭祀礼俗中的一种。

  ①即把器物损坏后随葬。

二、前燕后燕北燕丧葬习俗

  记载前燕、后燕及冯氏北燕时期的丧葬习俗的文献资料极其缺乏,而考古发掘的墓葬资料却十分丰富,主要分布于以朝阳为中心的辽西地区,在河南省也有少量发现。

  比较有代表性的前燕建国前至前燕时期的慕容鲜卑墓地和汉人墓葬有辽宁朝阳十二台砖厂墓地、朝阳县王子坟山墓群、朝阳县袁台子东晋壁画墓、辽宁北票房身村墓地、北票喇嘛洞墓地、河南安阳孝民屯晋墓、辽宁锦州前燕李廆墓等。

  ①《朝阳十二台乡砖厂88M1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11期。

  ②《朝阳王子坟山墓群1987、1990年度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97年第11期。

  ③《辽宁袁台子东晋壁画墓》,《文物》1984年第6期。

  ④陈大为:《辽宁北票房身村晋墓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l期。

  ⑤《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1998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4年第2期。

  ⑥《安阳孝民屯晋墓发掘报告》,《考古》1983年第6期。

  ⑦辛发等:《锦州前燕李廆墓清理简报》,《文物》1995年第6期。

  后燕到北燕时期的慕容鲜卑和汉人墓葬有辽宁朝阳后燕崔遹墓、朝阳八宝南台子北燕墓、朝阳袁台子北燕墓、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等。

  ①《辽宁朝阳后燕崔遹墓的发现》,《考古》,1982年第3期。

  ②《辽宁朝阳发现北燕、北魏墓》,《考古》1985年第10期。

  ③《辽宁朝阳袁台子北燕墓》,《文物》1994年第11期。

  ④《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文物》1973年第3期。

  上述所列以及未列的前燕、后燕、北燕时期墓葬,墓主人多为慕容鲜卑人,也有属于鲜卑化或尚未鲜卑化的汉人,如有刻文记载的李庵、崔遹、冯素弗等,另外有些墓葬墓主人的族属不易识别,其中除了汉人外,当亦有其他民族。所有这些墓葬资料,既反映了鲜卑族的丧葬文化习俗,同时也在丧葬方面具体体现了鲜卑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间的文化交融情况。

  前燕、后燕、北燕时期墓葬,根据墓葬形制类型和随葬品及所反映的丧葬习俗等方面考察,可以大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即是前燕建国前至前燕时期,后期即后燕和北燕时期。

  从墓葬布局和形制结构方面来看,前期以土坑竖穴墓占绝对多数,排列成群有序,结构简单,墓坑中置有头大尾小的梯形木棺,这是鲜卑族原始的埋葬方式。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在布局上较为特殊,墓地沟西墓群依山坡自西北向东南成排布列,在六千六百平方米左右的范围内共存墓葬三百五十五座,排列密集而又极少打破关系,且诸墓死者头向皆朝东北,因而推测,“喇嘛洞墓地有可能主要是其阵亡将士及妻属的聚葬之所”。前期有数量较少的石椁墓,石板未经细加工,比较粗糙,椁内置有木棺,无墓道和墓门。有单人葬和男女合葬,多为仰身直肢。砖椁墓仅锦州前燕李魔墓一例,其葬式属于中原地区的墓葬形制。

  ①《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1998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4年第2期。

  后期成群的土坑竖穴墓逐渐减少,到北燕时甚至消失。代之的是石椁墓,四壁用较规整的石板砌筑,石条封顶,个别的墓开有头龛或耳室,墓内绘有壁画,内容为墓主人家居、庖厨、田猎等。这种形制的墓葬多受魏晋辽阳壁画墓的影响。后期出现了新的墓葬类型——石室墓,其形制与石椁墓相似,有墓门。

  随葬品方面,前期随葬陶器以泥质陶罐、夹砂大口罐、泥质陶壶等为主,铜器有炊器类的釜、魁等,以及铜镜、钱币等,较大型的墓中发现有金步摇及各种金牌饰等,有的还出土显示骑马民族文化特点的不成套的马具或甲骑具装。随葬品中铁兵器和铁制生产工具共存,反映当时慕容鲜卑亦兵亦农、耕战结合的社会经济特征。

  后期随葬陶器中壶、罐的类型明显减少,铜容器的器类和数量未见增加,而金银器数量明显增多,出现了鞍勒辔镫俱全的成套马具,也有甲骑具装出土。

  殉葬习俗方面,前期墓葬以牛为牲,多以牛腿代之,还有羊、狗、鸡的骨头,是鲜卑人用牲殉葬习俗的反映。

  从前期后段开始,中原和辽东地区汉族的一些葬俗也越来越多地流传到这里。如:出现了墓葬中放置长圆形石灰枕的葬俗。石灰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葬具,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出现在鲜卑墓中亦很正常。继续存在杀犬马以烧之的葬俗,但同时也有以未烧的犬马殉葬的情况。慕容鲜卑和诸燕统治者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交往之后,不仅在政治、文化上迅速封建化,在丧葬习俗上也由简朴而追求厚葬之风,甚至仿效中原,建起帝王陵寝。这些都是鲜卑文化中的重要特征,是慕容鲜卑在汉文化的强烈影响下,经过民族间的接触、文化交流、融合之后,而产生出的一个仍然保持慕容鲜卑固有文化因素的新的鲜卑文化的真实反映。

三、帝王陵寝

  据史料记载,慕容廆和慕容皝是没有陵墓的。据史书记载,东晋咸和八年(333年,“廆卒,时年六十五,在位四十九年。帝遣使者策赠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日襄。及儁僭号,伪谥武宣皇帝。” 慕容廆“葬于青山。谥曰襄公,皝为燕王,追谥武宣王,及儁僭号,追尊武宣皇帝,庙号高祖”

  ①《晋书》卷一百八《慕容廆载记》。

  ②《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二十三《前燕录一》。

  慕容皝“永和四年死,在位十五年,时年五十二。儁僭号,追谥文明皇帝”。慕容皝“永和四年九月,薨于承乾殿,在位十五年,时年五十二。冬十月,葬龙山。谥文明王,儁僭号,追尊曰文明皇帝,庙号太祖,陵曰龙平”

  ①《晋书》卷一百九《慕容皝载记》。

  ②《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二十五《前燕录二》。

  慕容儁即位后,“追尊廆为高祖武宣皇帝,皝为太祖文明皇帝”。东晋升平元年(357年),改元“光寿”,然后“使昌黎、辽东二郡营起廆庙,范阳、燕郡构皝庙,以其护军平熙领将作大匠,监造二庙焉”

  ①《晋书》卷一百十《慕容儁载记》。

  由上可知,慕容廆埋葬在青山,慕容皝葬于龙山,这与他们分别定都在棘城和龙城是一致的。但是,他们的庙号及慕容皝的陵号都是慕容儁称帝以后追尊的,并且是慕容儁派平熙监造的。这说明慕容鲜卑贵族在慕容皝以前,墓葬是没有封树的,即没有地上建筑。但是从慕容儁称皇帝尊号、用年号以后,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慕容鲜卑上层统治者的墓葬开始有封树、陵墓、庙号及陵号,庙与陵寝制度也已结合、完善起来。此后,慕容诸燕国和冯氏北燕各代君主的陵寝,都是相当完整的,这是慕容鲜卑学习中原王朝陵寝制度的产物。

  慕容儁于东晋升平四年(360年)死,“伪谥景昭皇帝,庙号烈祖,墓号龙陵。”《资治通鉴》记载,升平四年“三月,己卯,葬燕主儁于龙陵”。胡三省注曰:“陵在龙城,因以为名。”前燕末帝慕容暐因是被前秦苻坚诛于长安,故无陵号,及慕容德“僭称尊号,伪谥幽皇帝”

  ①《晋书》卷一百十《慕容儁载记》。

  ②《资治通鉴》卷一百一《晋纪二十三》。

  ③《晋书》卷一百十一《慕容暐载记》。

  后燕诸帝陵寝,多有记载。慕容垂于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死后,“伪谥成武皇帝,庙号世祖,墓曰宣平陵。”慕容宝被兰汗骗杀,慕容盛继燕王位后“伪谥宝惠愍皇帝,庙号烈宗”,但慕容宝的陵号不详。慕容盛死后,“伪谥昭武皇帝,墓号兴平陵,庙号中宗。”慕容熙被高云等杀死后,高云“葬之于苻氏墓,伪谥昭文皇帝”,“苻氏墓曰徽平陵”

  ①《晋书》卷一百二十三《慕容垂载记》。

  ②《晋书》卷一百二十四《慕容宝载记》。

  ③《晋书》卷一百二十四《慕容盛载记》。

  ④《晋书》卷一百二十四《慕容熙载记》。

  《晋书》记载,东晋义熙六年(410年)“跋下书曰:‘昔高祖为义帝举哀,天下归其仁。吾与高云义则君臣,恩踰兄弟。其以礼葬云及其妻子,立云庙于韭町,置园邑二十家,四时供荐。’”《晋书》又载,北燕天王冯跋“迁云尸于东宫,伪谥惠懿皇帝”。冯跋死后,其弟冯弘杀冯跋子冯翼自立,“命宗正冯哲、黄门卢昭,典葬事于东宫,葬跋于长谷陵,伪谥文成皇帝,庙号太祖。”

  ①《晋书》卷一百二十五《冯跋载记》。

  ②《晋书》卷一百二十四《慕容云载记》。

  ③《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九十九《北燕录二》。

  慕容诸帝中陵号可知者有:慕容皝墓号龙平陵、慕容儁墓称龙陵、慕容垂墓叫宣平陵、慕容盛墓谓兴平陵、慕容熙墓曰徽平陵、慕容德墓曰东阳陵、冯跋墓曰长谷陵。这些陵墓中,除慕容德墓在南燕都城广固以外,其余均在龙城,即今朝阳市,即使如慕容儁、慕容垂二人死在其他地方,也要归葬于龙城。这是因为,龙城是他们的发祥地,是慕容燕国的故都,也是他们的祖庙所在。

  迄今为止,慕容鲜卑诸帝王的陵墓均未发现,有关陵墓的规模、形制结构、地上建筑等情况,一无所知,只能通过相关记载和旁证资料进行初步推测。

  中国古代帝王墓在选址上除了考虑风水等自然因素外,还考虑到陵寝的安全与壮观,或在地面上建筑高大的封土堆,或巧借山体作为墓冢,一般都由陵墓、祭祠和宗庙等部分组成一个庞大的陵园。但是在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动荡不安,朝代更替频繁,包括帝王在内的陵墓,常常被偷盗。为了防止被人盗掘,这个时期的帝王陵墓往往把墓室隐蔽起来,地面上无树无封,不起坟丘,不立寝殿,没有任何标记,让人难以寻找。这一时期的陵墓至今未被发现,大概与这个原因有关。

  慕容鲜卑的帝王陵墓可能都不像秦汉时期帝王即位后就开始营造,而是在人死后才匆忙建造的。《晋书》记载,慕容儁死后,慕舆根便欲联络慕容恪谋反,慕容垂听说后,劝慕容恪杀掉慕舆根,慕容恪说:“今新遭大凶,二虏伺隙,山陵未建,而宰辅自相诛灭,恐乖远近之望,且可容忍之。”史载,慕容儁卒于360年正月,同年三月葬于龙城的龙陵。由此可知,慕容儁陵墓是在他死后才开始建造的,大概经过两个月时间的建设。慕容盛于燕长乐三年(401年八月在政变中被杀,同年闰八月葬于龙城兴平陵,建陵时间只有一个月。慕容熙皇后苻氏死于后燕光始七年(407年四月,同年七月安葬苻氏于徽平陵,随后又将政变中被杀的慕容熙葬于陵内。

  ①《晋书》卷一百十一《慕容暐载记》。

  慕容鲜卑帝王陵墓的地面形制和墓葬结构如何,史书也没有明确记载。关于徽平陵,《晋书》记载:“下锢三泉,周轮数里,内则图画尚书八坐之象。”这说明,徽平陵的规模比较大。

  ① 晋书》卷一百二十四《慕容熙载记》。

  经过发掘的北燕冯素弗墓1号墓墓圹口长约8米,宽约5米,内砌石椁,葬柏木棺。椁顶绘星象图,椁壁绘人物和狗等,棺壁绘建筑、人物等图像。2号墓是冯素弗妻属墓,结构与冯素弗墓大体相同,也有彩画。冯素弗是鲜卑化的汉人,其墓葬风格既沿用汉制,使用画棺和壁画,又保留了鲜卑族的某些习俗,与慕容熙和苻皇后的徽平陵墓“内则图画尚书八坐之象”的记载基本相符。所以,冯素弗墓应该反映了慕容鲜卑帝王陵墓的某些特征。

  ①《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文物》1973年第3期。

  慕容鲜卑帝王葬俗中还有潜埋虚葬。发掘所见早期慕容鲜卑墓葬皆是潜埋实葬。受汉末三国时期中原地区为了预防盗墓现象而出现的“疑冢”、“虚墓”、“伪墓”做法的影响,慕容鲜卑君主和王室墓葬中也有了潜埋虚葬。虚葬,又称“伪葬”,即将墓主人的尸体秘密葬于一处,同时在另外一处或多处也设置墓地,备齐礼仪文物,供祭祀、供奉之用。这种没有墓主人遗体的墓葬,即是虚葬。十六国时期的石勒、石虎、高欢等,都曾采用这种防盗墓的虚葬形式。北燕冯素弗墓中未见人骨遗痕,也未遭盗掘,故学者们推测是潜埋虚葬。

  虚葬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招魂葬。这是一种古老的葬俗,是对于因战争或某种原因而客死他乡、尸骨无存的亲人举行的安葬方式。《晋书记载:“廷尉监常炜上言:‘……自顷中州丧乱,连兵积年,或遇倾城之败,覆军之祸,坑师沈卒,往往而然,孤孙茕子,十室而九。兼三方岳峙,父子异邦,存亡吉凶,沓成天外。或便假一时,或依嬴博之制,孝子糜身无补,顺孙心丧靡及,虽招魂虚葬以叙罔极之情,又礼无招葬之文,令不此载。若斯之流,抱琳琅而无申,怀英才而不齿,诚可痛也。’”苻坚灭前燕后,被迁徙到长安的鲜卑人有四万余户,后来,包括慕容暐在内的许多人被苻坚所杀。慕容垂建立后燕之后,对于“慕容暐及诸宗室为苻坚所害者,并招魂葬之”。所以,至迟从前燕慕容儁开始,招魂葬在慕容鲜卑诸燕国已是一种合“礼”合“法”的葬俗,流行于上层统治者以及普通民众中。

  ①《晋书》卷一百十《慕容儁载记》。

  ②《晋书》卷一百二十三《慕容垂载记》。

  慕容鲜卑从慕容儁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帝王陵寝制度,既吸收了秦汉以来汉人的墓葬习俗,同时又部分保留了鲜卑族的一些葬俗。限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慕容鲜卑统治者没有时间和能力来营建大规模的陵寝,因而他们的陵墓规模要远较秦汉各帝王的陵墓小得多,地面上可能没有封树,更不会有面积宏阔的大型陵园建筑群。墓室结构应是土坑竖穴,潜埋,以石为椁,葬以木棺,椁和棺上施以彩画。实行厚葬,随葬品带有明显的鲜卑文化特色。同时,还存在着最残忍的以人殉葬。在慕容鲜卑帝王葬俗中,还盛行潜埋虚葬和招魂葬。

小链接
  周亚利,1956年5月出生,研究馆员,政协朝阳市第八届委员。1977年2月至1980年1月就读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1980年3月至2011年5月在朝阳博物馆先后从事考古、陈列、群教工作,曾任考古队员、陈列部主任、群工部主任。1986年6月至8月赴日本北海道随展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2007年4月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当代文博专家”荣誉称号。2017年7月30日当选为朝阳市三燕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周亚利主编或执行主编的著作有:《前燕后燕北燕史》(被评为2012年朝阳市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一等奖)、《慕容鲜卑饮食文化》《辽金朝阳佛教文物》(上册)。此外,她还参与编写了《朝阳佛教史》(被评为朝阳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龙城宝笈·朝阳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精品》《朝阳佛舍利》《佛教圣地凤凰山》《前燕史话》等著作。

周亚利展馆

  [责编 熙楉]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