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燕后燕北燕史
前燕后燕北燕的政治制度——前燕后燕北燕的“汉制”政治制度(二)
文图/周亚利(辽宁朝阳)
三、都督制
西晋沿袭汉魏,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全国统一后,共分19州、173郡,州置刺史,属官有别驾、治中、从事等;郡以太守主事,若为诸王封国所在,则郡称为国,太守则改称内史,属官有主簿、记室、录事等;大县置令、小县置长,下有主簿、录事史等属员。
为了加强中央特别是司马皇室对地方的控制,西晋将曹魏时已采用的都督制进一步制度化。早在司马氏代魏以前,司马氏子弟即已以都督或监军的身份出镇许昌、邺城、长安等战略要地,为司马炎顺利称帝建晋提供了条件。
西晋建立后,曾试图在宗室诸王封国内建立军队,但初无成效,因此都督制得到广泛推行。宗室诸王及一些功臣被授予都督诸军、监诸军、督诸军等名号,出镇地方,掌一州或数州军事大权。都督若加使持节可以不经禀报朝廷而杀地方二千石以下官员;若为持节则平时可杀无官之人,战时权限同使持节者;假节者可以在战时杀犯军令者。由于都督掌地方军事,州刺史虽拥有将军名号,也只专掌民政。
咸宁三年,晋武帝改定分封制度,遣宗室诸王各归封国。为了解决诸王已为都督,若遣之国,则阙方任等问题,按中书监荀勖的意见,使军国各随方面为都督,实行转封,即一方面将诸王都督辖区转到其封国所在地区,一方面将诸王的封国转封到其时本人任都督的辖区内。如扶风王司马亮改封汝南王,出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琅邪王司马伦改封为赵王,督邺城守事,勃海王司马辅改封为太原王,监并州诸军事;东莞王司马乂当时任镇东大将军、假节、都督徐州诸军事,遂改封为琅邪王,汝阴王司马骏因当时任镇西大将军、使持节、都督雍凉等州诸军事,遂徙封为扶风王。诸王封国在其都督区内,使他们得以长期留任,如赵王司马伦坐镇邺城达14年之久。这种诸王封国与其都督区相合的制度在西晋末因政治渐乱,不再严格执行,但都督制本身却并未废除,东晋南北朝各代均加沿用,在东晋成为士族专兵,凌驾皇权的重要手段,南朝各代又借宗室诸王以都督身份出镇地方,来加强皇权,而这种制度在南朝也与西晋末八王之乱一样,成为皇室内部冲突的祸因。
东晋政权置都督承袭西晋旧制,都督划分为不同等级。《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载:“及晋受禅,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这就是说,西晋国家把都督分为三个等级,即“都督”、“监”、“督”三等。东晋国家承袭西晋的都督制度,无论是都督诸州军事,还是征讨都督,仍然分为“都督”、“监”、“督”三个等级。
前燕最初臣属于东晋,自从脱离东晋后,很自然地把东晋的都督制学习过来。东晋永和二十一年(355年)十一月,慕容儁“以太原王恪为大都督、抚军将军,阳鹜副之,以击龛。①”然而文献中记载前燕的都督制只见“都督”而不见“监”、“督”,可以看出,前燕的都督制尚比较简单,或者说尚不完备。
①《资治通鉴》卷一百。
后燕则对前燕的都督制有所发展,增加了“监”这一职官。如后燕建兴二年(387年)“五月,(慕容垂)以章武王宙监中外诸军事,……①”都督制由单纯治军的军事统帅转化为既治军又治民、军政合一的凌驾于州之上的地方长官,由中央控制地方大族豪强的工具蜕化为与中央集权相对抗的地方政治势力代表,都督制在南朝时走向衰落。北燕也因此取消了都督制。
①《资治通鉴》卷一○七。
四、州郡县制
西晋地方政区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置刺史,郡置太守。 与郡同级的有王国和公国,置内史和相,县置令、长。
州郡县有大小、高卑之差别。郡亦有大小远近之异。县也有品级之分。
政区制度上,东晋地方政区分实、侨两种。实州郡县即一般州郡县,既有其人民,又有其土地;侨州郡县即故土沦亡,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只有侨民,而无土地。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东晋政府为表示正统所在,且以安抚侨流和招徕北方士族,在南方大量设置侨州郡县。侨置情形至为复杂。侨州郡县设立后,又多迁徙不定、省置无常。在侨州郡县著籍者,可以减免赋役;加之侨实混杂,户籍紊乱,难于管理,影响政府赋税收入,故侨州郡县设置后不久,即不断实行土断。土断后的侨州郡县,领有实土,其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
前燕、后燕、北燕地方行政制度为州、郡、县三级体制,与魏晋以来制度一致。这可以从文献记载中得到证实。“燕王儁以王擢为益州刺史,夔逸为秦州刺史,张平为并州刺史,李历为兗州刺史,……①” “(前)燕青州刺史慕容尘遣司马悦明救泰山,羡兵大败,燕复取山茌。燕主儁以贾坚子活为任城太守。②”“虎遣使四出,招诱民夷,燕成周内史崔焘、居就令游泓、武原令常霸、东夷校尉封抽、护军宋晃等皆应之,凡得三十六城。③”后燕慕容垂“以章武王宙为兖、豫二州刺史,镇滑台,徙徐州民七千馀户于黎阳,以彭城王脱为徐州刺史,镇黎阳。④”“魏王珪遣将军王建等击燕广宁太守刘亢泥,斩之,徙其部落于平城。(后)燕上谷太守开封公详弃郡走。⑤”“熙畋于北原,石城令高和与尚方兵于后作乱,杀司隶校尉张显,入掠宫殿,取库兵,胁营署,闭门乘城。⑥”
①《资治通鉴》卷九九。
②《资治通鉴》卷一百。
③《资治通鉴》卷九六。
④《资治通鉴》卷一○八。
⑤《资治通鉴》卷卷一○八。
⑥《资治通鉴》卷一一二。
北燕初年统州五,即:平州、幽州、冀州、并州、青州。①平州治龙城(和龙),统郡六:昌黎郡、辽东郡、乐浪郡、带方郡、玄冤郡、冀阳郡;幽州冀州镇肥如②,统郡二:辽西郡、建德郡;并州镇白狼③,统郡可考者有三:右北平郡、石城郡、成周郡;青州领郡可考者为营丘郡。北燕建立初,其统治区域当今河北北部及天津、辽宁大部及朝鲜北部。平州为其主要统辖地区,当为今辽宁东部和朝鲜大部。
①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北燕》,载《二十五史补编》。谭其骧主编,张锡彤、王钟翰等著《<衬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②今河北迁安东万军山。
③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西南。
州的长官,领二州时称牧,如冯万泥为镖骑大将军、幽平二州牧;冯乳陈为征西大将军、并青二州牧。因平州为京师所在地,统辖地区广大,镖骑位高于征西,则幽平二州牧地位高于并青二州牧。一州长官称为刺吏。京师所在郡的长官沿东汉以来制度称为尹,即昌黎尹,亦称京尹;其他郡的长官为太守,昌黎尹以下当以辽东、辽西二郡最为重要。县的长官称县令。
可以看出,前燕、后燕、北燕的地方州、郡、县制完全承袭了中原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
【好名声网】前燕后燕北燕的政治制度——前燕后燕北燕的“汉制”政治制度(一)(周亚利)
【好名声网】盛极一时的前燕——前燕政权的建立与雄霸东北(四)(周亚利)
【好名声网】盛极一时的前燕——前燕政权的建立与雄霸东北(三)(周亚利)
【好名声网】盛极一时的前燕——前燕政权的建立与雄霸东北(二)(周亚利)
【好名声网】盛极一时的前燕——前燕政权的建立与雄霸东北(一)(周亚利)
【好名声网】鲜卑与慕容鲜卑——慕容鲜卑的崛起(三)(周亚利)
【好名声网】鲜卑与慕容鲜卑——慕容鲜卑的崛起(二)(周亚利)
【好名声网】鲜卑与慕容鲜卑——慕容鲜卑的崛起(一)(周亚利)
[编辑 熙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