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燕后燕北燕史
鲜卑与慕容鲜卑——慕容鲜卑的崛起(一)
文图/周亚利(辽宁朝阳)
一、慕容鲜卑入居辽西
东汉桓帝时,檀石槐分其地为中、东、西三大部。其中部大人之一就有慕容部,《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谓此为慕容氏之始。如果是这样,则“慕容”原为大人之名,后世始演变为氏族之名。
曹魏初年,慕容廆曾祖莫护跋率领部落到达沿海之滨的辽西地区。慕容部此时的分布地在西拉木伦河的上游,即今河北省平泉正北至西拉木伦河的西段地区。其依据是《魏书》所记檀石槐时鲜卑中部大人中的慕容所在地,在自右北平①以西至上谷②塞外之地。《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汉桓帝时,鲜卑檀石槐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是则慕容部之始也。”③因而,慕容部由鲜卑族分化出来,原始居住地在右北平西北草原中是很明确的。
①今河北省平泉县。一说西汉右北平郡治在平岗,即今内蒙古宁城县之黑城。
②今河北省怀来县。
③《资治通鉴》卷八十一《晋纪三》胡三省注。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据有辽东。这个割据势力对曹魏政权虚与委蛇,时叛时降,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公孙渊继为辽东太守后,对魏更加不逊。景初元年(237年), 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命司马懿率军四万征讨公孙渊,公孙渊被杀于梁水④,辽东四郡为魏所占据。
④今辽宁省锦州太子河。
在这次讨伐公孙渊的战役中,莫护跋亦率部参加。由于从征有功,公孙氏被灭后,曹魏政权封莫护跋为率义王,莫护跋始定居于大棘城之北。莫护跋被封为率义王,是慕容鲜卑尊奉曹魏政权的标志。
关于棘城,由于在文献中记载不多,尤其是没有明确的座标,所以众说不一,以往大体有两种说法。一是《通典》称:“汉徒河县⑤之青山在郡城东百九十里,棘城即颛顼之墟,在郡城东南百七十里。”⑥《太平寰宇记》即沿袭此说。因唐柳城郡治即今辽宁朝阳市,所以,此后研究东北史和乌桓鲜卑史比较有影响的如金毓黻的《东北通史》、马长寿的《乌桓与鲜卑》,都根据《通典》将棘城推定在今锦州市附近,徒河之青山在今义县附近。二是王绵厚、李健才编者的《东北古代交通》则认为“柳城东南一百七十里的棘城,应置于今辽西义县以南大凌河西岸的七里河一带”。韩宝兴在《辽东属国考—兼论昌黎移地》一文又认为“棘城与大棘城应是子母城”,把棘城置于今葫芦岛市女儿河北岸台集屯英房子村汉城址“英城子”,把大棘城置于今锦西县台集屯镇西北小荒地古城址。
⑤今辽宁省锦州市。
⑥《通典》卷一百七十八“柳城郡条”。
1996年,田立坤先生发表文章,对棘城位置提出了新的观点⑦。他认为,棘城位置应符合以下七个条件:第一,棘城应有早于三国时期的遗存;第二,棘城临河;第三,棘城当距龙城不远,且在龙城之东或北;第四,棘城距“棘城之北”亦应很近;第五,棘城附近有黑石谷;第六,棘城当处在大凌河谷这条交通要道上,而且地势亦比较开阔;第七,棘城作为前燕的第一个都城,附近应有丰富的魏晋及前燕后燕北燕时期的遗存。综合以上因素,他认为,北票三官营子村战国遗址即棘城。田立坤先生的观点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我们倾向于此说。
⑦田立坤:《棘城新考》,《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第2期。
辽西地区自战国以来,汉文化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且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地带,大、小凌河流域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宜农宜牧,这对慕容鲜卑以辽西为根据地,进而逐鹿中原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