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燕后燕北燕史
鲜卑与慕容鲜卑——鲜卑诸部(一)
文图/周亚利(辽宁朝阳)
一、鲜卑及鲜卑山
“鲜卑”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楚辞·大招》,“小腰秀颈,若鲜卑只”。这里记载的鲜卑很难确定为是一个民族的名称,更难认为就是以后的鲜卑族。《国语》载:“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①根据这条史料,鲜卑作为族名早在周初已见于史,但地位很低微,和楚一样因为不是诸侯国而没有资格参与订立盟约,只是在楚的领导下担负看守祭神用的火堆的任务。该记载中的鲜卑没有具体方位,很难确定它是不是以后的鲜卑。同时,《逸周书》和《山海经》等书,都只提到东胡而没有提到鲜卑。所以鲜卑是否早在周初就存在,尚是一个疑问。有可能这个鲜卑就是以后的鲜卑,但当时它还很落后和弱小,所以不为史籍所重视,随着东胡的强盛,很快就成为东胡的属部。一直到东胡解体后,又开始独立见于史籍。
①《国语》卷十四《晋语八》。
汉初,匈奴破东胡,东胡其中的一支退保鲜卑山,因以为号。
鲜卑山的位置,目前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在大兴安岭北麓。此种观点以米文平为代表,其依据是据《魏书》记载,“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443年,北魏太武帝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往祭祀,并在洞中刻下祭文。1980年7月,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了“嘎仙洞”,该洞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深山密林中的山崖上,洞中除了少量陶器、石器和骨器外,遗留的石刻铭文与《魏书》记载基本相同,从而证明嘎仙洞就是历史上记载的鲜卑石室。②
②参见米文平:《鲜卑石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文物》1981年第2期。
二说是东部鲜卑原始分布地之鲜卑山在蒙古草原的东南部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以北的丘陵地带。此种观点以马长寿为代表。马长寿先生认为,拓跋鲜卑的最初起源地在蒙古草原的东北角,即今额尔古纳河的东南。古时那里有座大鲜卑山,便是他们祖先原始分布的所在。他认为,鲜卑山和大鲜卑山南北相距很远,似不能视为同族。③
③参见马长寿:《乌桓与鲜卑》,第2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三说在棘城之东。
四说在辽西郡④西北一百里。此三、四之说见北魏崔鸿撰《十六国春秋》。⑤
④郡治阳乐,今河北省抚宁与卢龙二县之间。
⑤《太平御览》卷四十五“地部”鲜卑山条。
五说在柳城县⑥东南。《隋图经》云:“鲜卑山在柳城县东南。”⑦
⑥今辽宁省朝阳市南。
⑦《太平御览》卷四十五“地部”鲜卑山条。
六说在柳城东二百里。《方舆纪要》卷八据旧志认为鲜卑山在柳城东二百里,此似为又一鲜卑山。⑧
⑧参见马长寿:《乌桓与鲜卑》,第16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七说是在在今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旗西三十里的鲜卑山。清代蒙古地理学家张穆,在他著《蒙古游牧记》时,对于乌桓的原始所居地的乌桓山和鲜卑原始所居地的鲜卑山都努力在草原东部进行探索。关于鲜卑山,在《游牧记》卷一科尔沁部右翼中旗“西至塔勒布拉克”下云:“旗西三十里有鲜卑山,土人名蒙格。”此山在今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旗西哈古河附近为,与其西南面的阿鲁科尔沁右翼旗西北一百四十里之乌桓山遥远相应。
对于鲜卑山众说纷纭,这是与鲜卑以后到处迁徙,把所到之处的山都称为鲜卑有关。也与有的族自称为鲜卑以后,把自己所居住的地区也称为鲜卑山有关。

[编辑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