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燕后燕北燕史
鲜卑与慕容鲜卑——鲜卑的渊源(一)
文图/周亚利 编辑/安然
鲜卑族是我国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西汉初,东胡为匈奴所破后,从东胡中分化出来。自东汉三国以后,鲜卑不断南迁西进,据有匈奴故地,遍布于东起辽东,西至陇右一带。自曹魏初年鲜卑慕容部莫护跋被封为率义王开始,鲜卑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了二百多年。在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鲜卑曾建立过多个大小不等的政权。东晋十六国时期,由鲜卑建立的政权有前燕、后燕、西燕、西秦、南燕、南凉,而北燕则是由鲜卑化的汉人冯跋所建。继十六国之后鲜卑建立的政权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此外,还有一个在青海地区建国很早的吐谷浑王国。其中,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和土谷浑皆为鲜卑中的一支慕容鲜卑所建。因此,理清鲜卑尤其是慕容鲜卑的历史渊源,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东晋十六国时期尤其是前燕后燕北燕的历史,自然不无裨益。
一、鲜卑源出东胡
关于鲜卑族的来源,《后汉书》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汉初,亦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未常通中国焉。①”《三国志》亦载:“鲜卑亦东胡之余也,别保鲜卑山,因号焉。其言语习俗与乌丸同。②”这两条史料都认为,鲜卑是西汉初匈奴冒顿破东胡时,从东胡分离出来的一支。
①《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
②《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的总称。“胡” 在现代蒙语和达斡尔语中,是“人”的意思,东胡即指分布匈奴以东的民族。东胡之称始见于周代。《逸周书·王会篇》记载,“东胡黄罴”①。在此书中,东胡与屠何、孤竹、令支并见,这些侯国在战国以后都已为燕所并,因此这一记载不会晚于战国。《山海经》记载,“东胡在大泽东”②。经考证,这个大泽应为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境达来诺尔③。大泽东,应在今西喇木伦河流域。
①《逸周书》卷七《王会解》。
②《山海经》卷十一《海内西经》。
③“达来诺尔”也称“达里诺尔”,是蒙语音译,汉语意为象海一样的湖,今简称达里湖。
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史记》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①”春秋以后,山戎已不见于史。
①《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
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余万”①,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史记》记载,赵惠文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3年)曾攻取东胡欧代地,“东胡叛赵,驱略代地人众以叛,故取之也”②。《史记》记载,赵之北边良将李牧,于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在代③、雁门④大破匈奴之后,继续东降林胡⑤,北灭襜褴⑥和攻破东胡。⑦《史记》又记载:“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到襄平⑧。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⑨这一记载表明,东胡势力一度伸展到燕长城以南千余里,为秦开所破后,才北撤到燕长城以北即今赤峰以北地区。
①《晋书》卷一百八《慕容廆载记》。
②《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索引”注。
③今河北省蔚县一带。
④今山西省宁武县一带。
⑤此族活动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一带。
⑥此族活动在今内蒙古兴和、河北张北二县之北。
⑦《史记》卷八一附《李牧列传》。
⑧今辽宁省辽阳。
⑨《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
在时间及地域上,基本上与东胡相对应的考古文化是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北越过西拉木伦河,东达努鲁儿虎山东麓,南到冀北滦河流域,西至河北围场一带,它的中心区域在老哈河流域。夏家店上层文化年代为“接近于晚商或不晚于西周早期”①到战国中期前后②。从考古资料来看,夏家店上层文化是半农半牧经济类型的文化。
①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博物馆:《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8期。
②因秦开却胡,燕筑长城的时间大体在公元前四世纪末至三世纪初;又经对建平水泉遗址T103J20(第三层)出土炭化谷子所做碳十四测定年代为2260±80年。
关于东胡的先人,文献记载很少,而且相互矛盾,不足为据。但经过对全国范围内的青铜文化及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比较研究,东胡的主源应是下辽河流域青铜文化的居民,而下辽河流域青铜文化的主源是齐家文化①。《十六国春秋辑补》记载,“昔高辛氏遊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为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秦西汉之际,为西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山为号也”②。从考古材料看,“世居辽左”之说是不无根据的。通过考古文化的比较可以看出,鲜卑是中国西部民族的一支,在齐家文化晚期来到下辽河流域,之后向南推进,到达西拉木伦河及大凌河流域,形成东胡族。
①周亚利《夏家店上层文化探源》,《甘肃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
②《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二十三《前燕录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