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尽黄沙始得金
——佟涛与《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文图/赵淑清(辽宁喀左)
当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深怀使命感的时候,他注定会拥有不平凡的人生。盯住一个目标持之以恒几十年后,他的灵魂必然会因此而飞升。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文化馆馆长佟涛就是这样的人。他是个有实力的画家,绘画作品曾多次在省市美术作品展中入选并获奖,但他却把大部分时光交给了“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佟涛就对靳宏琴整理编辑的喀左民间故事《敖木沦的珍珠》(五册)很感兴趣。随着一些故事家们渐渐年高,他想整理和挖掘民间故事的紧迫感也与日俱增。1999年,佟涛接任喀左县文化馆馆长,他要拯救民间文化的责任感更强烈了。
2005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实施,喀左民间故事终于可以做篇大文章了。8月佟涛接到申报国家第一批非遗项目通知,时间紧任务重,没时间向县里申请经费,他个人垫付了两万元,支撑着申报小组的经费开支。申报材料要求严格,要找准百年以上通过口头传承达到四代的才算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个故事家都要形成书面材料,从故事家的发现,到故事的特点、谱系、价值、图片、录音都必须清晰俱全,而这些故事家多居住在乡下,要在短短40天里,把这些人的材料汇总上来,并制作出10分钟的专题片,难度可想而知。他和靳宏琴、徐耀东三人夜以继日地制作文本,他们五次往返省城,向有关人士请教沟通,有时一个数万字的文本几乎全部推翻重做,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一切都是新的,只能边学边做。在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中,文本终于通过了。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评审,“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终于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
为了实施好这个项目,佟涛组织非遗办全体工作人员,再次进行全县规模的民间故事大普查。他时时提醒大家:“祖祖辈辈口头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不能在我们这代失传。”他亲力亲为,走村串户。在文化馆开展的各项工作中,他也不忘记向乡镇文化站站长搜集非遗线索。
他像朝圣者般行走在田野乡间,跋涉在大山深处,深入到百姓家中,在一次次倾心的情感交流中,一个个故事穿过岁月的迷雾清晰地呈现出来。他带着礼物,坐到老乡家的炕头上,老人先是客气地说不会讲,讲了一个两个后,就不讲了,他让老人再想想,几天后他又去了……一个故事家的门槛不知迈进多少次。
剪纸艺人兼故事家高延云就是这样被他发现的。在佟涛的重视和关照下,高延云不仅在剪纸艺术上大放异彩,她讲述的百则民间故事也独立成为上下卷编入《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后12卷。
平房子村60多岁的马建友,几岁时被井里的炸弹炸瞎了双眼,他的全部乐趣就剩下听大人们讲故事,他讲的故事没受到任何文化的冲击,保持了故事的原生态。可他说话牙齿露风,录音效果很差。佟涛就带他去镶牙,镶了两次才镶好。这让他非常感动,为项目组讲述故事多达147个。《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前12卷出版后,佟涛想送他一套书,可人已经去世了,遂自费为他立了墓碑,刻上“东蒙民间故事传承人马建友”字样,落款是:喀左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
故事家哈布仑达古拉(汉名武彩云)则是在《武彩云诗词联选》首发式现场发现的。闲聊中,佟涛与她谈起了民间文学并赠送她一套《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前12卷,武彩云如获至宝,这位68岁的老人在通览了全卷之后,欣然答应要把自己听到的蒙古族民间故事按目录记录下来。200多个故事经过三年时间笔录完成,其中有很多白狼山的故事。现在已编入《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蒙汉双语后12卷,并独立成上下卷。
这些故事家也给故事的收集和出版带来许多灵感。家住南哨镇白音爱里村的张立勇是最早发现的民间故事家,《好汉桩》等当地风物故事就是他用汉语讲的。去采录时,佟涛发现该村一些老人能用蒙语交流,就问他能否用蒙语讲,没想到他完全能讲。就这样佟涛和项目组研究决定:用蒙汉双语辑录,双语出版。
20多年里,佟涛的足迹遍及敖木伦河畔、努鲁尔虎山麓,走了多少户人家,探访了多少位民间故事家,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在这一次次朝圣般的长旅中,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就像散落在敖木伦河畔的“珍珠”又被聚拢起来。佟涛的心灵也因民间文化的洗礼而不断地飞升。
2008年9月,由佟涛主抓的蒙汉双语出版的《喀左·东蒙民间文学(12卷)》为喀左县50年县庆献上了一份大礼。这是佟涛和他的申遗项目组奋战了20多年的成果。2009年,《喀左·东蒙民间文学(12卷)》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佟涛作为“喀左东蒙民间故事”项目责任人应邀在宁波接受了中国文联、中国民俗研究学会领导的颁奖。
10年过后,2018年9月,在喀左蒙古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之际,由佟涛执行主编的蒙汉双语《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后12卷)》又如期出版。前后共24卷总计收录了1544个故事,1000多万字,蒙古族故事85%以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套书以其来自民间的原生态的文化遗产备受瞩目。
这24卷喀左民间故事几乎包括了中国故事的各种类型,它以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地方特色,多彩的艺术特色,向世人昭示:东蒙民间故事蕴藏量之大,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是蒙古民族文化史中一宗特别宝贵的遗产,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任何地域、任何国度都不相重合,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中独立存在的“这一个”,它不论从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方面,还是从文化角度看,都是具有特殊价值的民间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这些口头叙事,不仅对研究喀喇沁土默特等东蒙各部蒙古族历史,考察蒙古族文化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而且,对于研究中国民族史、民族学、民族文化,乃至研究世界骑马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佟涛用几十年的努力,留住了即将失传的民间故事宝库,留住了中国北方民族民间文化的“底色”,为中国民俗学探索、研究中国北方民族民间文化形态与内涵留下了源自民间的“底本”。他是地地道道地民间文化挖宝人。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也给佟涛以创作的灵感。2017年,他以《月亮公主》《金马驹》等八个蒙古族民间故事为题材,以皮影为载体,用半年时间创作出八幅作品,荣获辽宁省重大题材创作项目最高奖,并被省博物馆收藏。
从2005年至今,在佟涛的努力下,喀左县的申遗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已经成功报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天成观皇会》《喀左皮影》《喀左塔城陈醋酿造技艺》《纺车秋千》成功晋级省级非遗项目,《背歌》《喀左民族大秧歌》等八个项目顺利进入市级非遗项目,《喀左剪纸》《英雄会》《花拨》《民族小吃》等六个项目完成了县级申遗。
随着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佟涛顺势而为,在喀左的文化艺术舞台上大展宏图。
值得一提的是:具有三百年历史的《天成观皇会》项目在取得喀左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后,佟涛带领工作人员寻访传承人、组织制作演出道具、编排演出程序,让已经停演百年的十道皇会大型广场舞蹈于2012年春节期间成功展演。
他连续组织利州之夏文艺演出18届,连续四年举办“和谐社区 温馨家园”文艺会演,连续16年举办“迎新春戏剧调演”;每年组织三次以上全县美术书法展览,总计达百余次……他领导的喀左县文化馆荣获国家四部委颁发的“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称号,三次荣获全省群众文化“七个一百”组织奖。
几十年如一日,佟涛像一个执着的“淘金者”,把深藏于民间的“金子”淘洗出来,融会成卷帙浩繁的文化大观,在中国地域文化史上熠熠生辉。
(本文发表在《燕都晨报》,经作者授权编发,编发时略有改动。)
[助编 明月 责编 熙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