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目一段墙(一)
——游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文图/王晓晖(辽宁沈阳)
来过北京很多次,故宫、国博、长城、锣鼓巷,远远近近的景点也走过了一些,独独忽略了离北京站最近的明城墙遗址公园。这一次又是坐火车来,快进站时,动车的速度慢了下来,扭头向车窗外望,一段城墙正在视野中远去,城墙上寥寥几个游客,正举起手机拍着什么。忽然想起有一本小说里提到过夜深了,他带她去看这段荒芜的城墙,于是在北京之行接近尾声的时候,留出了两个小时,特意去看看。
时值阳历一月,北京的风依然凛冽,但阳光很好,天也很蓝。一路穿行长安街、建国门,过古观象台,沿东二环、走东便门公铁桥穿过铁路,右转向崇文门东大街,便到了明城墙遗址公园。
这里是在原北京内城城墙一角,是古城墙仅存的一段,现如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心繁华地带的一个难得的历史遗存。公园东起城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紧邻北京火车站,全长1.5公里,总面积约15.5公顷,其中城墙遗址及城东南角楼占地3.3公顷,绿地面积12.2公顷。市民们在城墙下休闲、锻炼,再不见刀光剑影、鼓角争鸣。
一
穿过铁路桥,走向上的甬路,两侧国槐枝桠虬然。刚至公园东侧,栏杆内赫然并立两块石碑,一块简单地介绍了明城墙的历史,一块是城墙外景的浮雕。沿甬道继续向上,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正在修葺之中的角楼。再向前,一段写满了风雨斑驳的古城墙,便沉默地迎接往来的游人了。
北京是一个有三千年历史的古城。之所以古,是由于它地理位置比较重要,自周武王封召公于燕的时候,便有了城,时名蓟。后经秦汉隋唐辽金,至元朝成为世界闻名的大都市,也就是后来北京城的基础。明取代元之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成祖朱棣取得帝位后,迁都北京,在原址上修建了新的北京城。他将“龙兴之地”选为新都,绝不是什么怀旧情节,而是因为疆域扩大后,此地北扼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通道,南以京杭运河纵贯中原至江南,“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明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距今整整600年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遗址公园,是它的内城城墙。完整的内城城墙周长24公里,墙基宽24米,墙通高12至14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外砌墙砖。嘉靖年间,为了加强城防功能,计划在内城外五里再套一个外城,但是由于财力所限,仅仅在南面修建了一个全长14.4公里的外城,东西比内城只宽了六七百米,接到了内城的东南、西南两个角上,形成了“凸”字形的北京城。
每一个皇帝都想建“万世基业”,建一个铁桶似的都城,所以在修建城墙的时候,一定会严把工程质量关。据说,朱棣效仿其父朱元璋修建南京城的做法,令烧制砖瓦的官窑、私窑在砖瓦的侧面或背面刻上窑场的字号及生产年份,有的还刻上窑主和监工的名字。如果在施工时发现砖瓦有质量问题,便可根据砖瓦上的“落款”进行“倒查”,核实后,轻者重罚,重者斩首。还有,那个年代虽然没有职称,但是对工匠的技术水平也有要求,参加施工的工匠要有担保人,尤其是木匠、石匠、瓦匠这“三匠”,要由营造厂或石作担保,必须是经过“三年零一节(学徒三年后到第四年的端午节)”的学徒。就说用砖砌雉堞,雉堞高一米九,宽一米五,厚七十公分,间隔五十公分一个垛口。据传,承包阜成门到西直门之间雉堞的有一家山东营造厂,因瓦工人手不够,包工头便从乡下招来10个瓦匠参与施工。但这些人垒个猪窝鸡窝还凑和,修城墙的技术差得太多,砌成的垛口大小尺寸不一。结果这些人只干了一天,就被督查官员发现了,经询问查实,他们都没有接受过“技校”的“正规培训”,包工头当即被抓起来下狱问罪。
一处建筑施工往往需要多道工序,明城墙修建实施“逐层连查”制度,即实施下一道工序的工匠要对上一道工序进行检查,发现不合格可以拒绝继续施工,并向督查官员“举报”。若不检查即施工者,将受到严厉处罚。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命太监阮安、成国公朱勇、修武伯沈荣等人负责督工,将内城东、西、南三面改为砖砌高墙。他们派下属官员分片负责,随时检查工程质量。这些人到建筑工地去检查,每人手持一把大锤,排头敲去,听到哪段城墙声音不对,就要仔细查看,一旦查出偷工减料或建筑结构不实的,立即惩治。明代还规定,工程质量有问题,督查官员将受到连带处罚,绝不姑息。《明城营造琐记》载:正统二年(1437年),兴建内城北门之一的德胜门。德胜门由城楼、箭楼和瓮城等组成,是一座具有群体军事防御功能的建筑。因此,明英宗朱祁镇格外重视,亲临工地检查。在查看城墙时,他令人砸开一块儿,发现灰浆不纯,间隙过大,立即将修建这段城墙的工匠、包工头十余人抓了起来。次日,又对这一工程的督查官员包括工部侍郎、营缮司郎中等多位“直接责任人”进行了惩处,有的被革职,有的被廷杖。
城墙修好之后,朱棣的继任者们又进行了多次加固和修缮,对部分工程实行过一包到底的“政策”,即某一工程由一家营造厂承包施工,严禁转包和层层承包。这样,一旦出了工程质量问题,承包人便是“第一责任人”,便于查办。正统元年(1436年),护城河加深河岸石砌工程中,文明门(后改称崇文门)外东侧临近通惠河一段的河岸要在汛期之前完成。为了赶工期,承包这一段砌垒石墙的营造厂私下里将20丈长的河岸转包给了通州一家营造厂。而这家营造厂在施工中偷工减料,造成河墙坍塌,多人伤亡。于是,这两家营造厂的老板被判“秋后问斩”,督查官员因监查不力被“廷杖八十”。
正因如此,时至今日,一些保存下来的明代城墙,经五六百年的风雨侵蚀、战火催折,虽表面斑驳,仍整体完好。当年壕阔水深的护城河早已成了二环路,但许多故事仍然流传在街头巷尾,让人听来感慨万千。
(未完待续)
[编辑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