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故事
编者按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字面型东北方言也并非其构成因子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其中蕴涵了人类的认知加工,在语言交流中饶有风味。
作者将一个辽西农村方言题材的长篇故事奉献给大家,让我们在方言中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乡间的风土人情。
远亲不如近邻——看秧歌
文/时春华 编辑/半夏
今年正月里,实在是没啥热闹,本来说好的正月十五秧歌比赛,结为二虎他嫂子十三那天出门儿摔了胯骨肘子,他哥和儿子媳妇的伺候,一下子少了四个主力,这南台的秧歌队就得从新排练摆队形。大队里就两伙秧歌,一伙是南台的,一伙是北台的,插伙代表大队出场的时候,那是有风使风,有雨使雨;等到单打独斗到各处打场的时候,那可是都摽着劲,练习的时候扑扑腾腾撒着欢地练,琢磨道儿道儿。原起根儿,两伙儿都是地出溜子,为了出彩儿,南台上了高跷,漏风了,北台也上了高跷;后来北台买了旱船,南台也得了信儿,照样添置秧歌队的家把什儿,并且请出了本队最老的旱船高手老谢,他可是民间的“济公”,动作表情无人能比。北台棋高一筹,请到本大队最出名的“伞头”,人家是心里出彩,即兴编词,无人可及。武吵吵虽是个活宝,但是当“伞头”真不适合,他们南台的秧歌队就研究把北台比下去的策略,费劲巴力地想也没辙。武吵吵点子多,就让组织秧歌的找村里的半大丫头小子,给他们点好处,偷摸练着广场舞,到时候插花来上一段,那还不把北台毙了。这下组织秧歌的老李可遛开腿了,天天扒拉几口饭就走,村东村西地跑,累得是歇大呼喘,有一回,忙三迭四的老李被广场边的马路牙子绊倒了,穿着棉裤,愣是把波棱盖给卡秃噜皮了,加上感冒,好巴几天没醒秧儿。他是个要强的人,心话儿:自己可不能趴蛋,他要是撂挑子这南台就完了,最次也得和北台造个平杵啊,就是求爷爷告奶奶也要剜楞人,也要备行头,为了要真章,装孙子都行。两伙都偷摸练着,就等正月二十,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了。
二十这天一早吃过早饭,武吵吵媳妇就开始描眉画眼,因为今天的秧歌会,是个场合,咋也不能挠头姑拽地出去不是。武吵吵让媳妇转过来他看看,媳妇一转身,武吵吵就开始约白:“看你这眼眉,画得像两个羊拉子,那嘴跟掏了死孩子肉似的,我给你点个痦子,你戴上朵花,再戴上西屋咱抱柴火用的手闷子,我给你心脯子前边拉粘上一千块钱,出去都没人要,你信不?”武吵吵媳妇哪受得了这样的讽刺打击,叫着“死鬼”拿起笤帚嘎达就去给武吵吵数皮子。
外面已经是紧锣密鼓,锣鼓声一阵大起一阵,武吵吵让媳妇等会他,他也去,媳妇没勒他,一杆子蹽没影了。
营子里的广场上,人挤挤插插,南台北台的都有,鼓声里,人们吵吵着,有问好的,有打唠的,小孩子们满处跑就是个作。音箱里几声咳嗽,那是试音,也是前奏,人群立刻静下来。抽签决定出场先后,北台在先,南台在后,表演开始。北台的队伍两极分化严重,一半是老么卡萨眼的家庭妇女,一半是刚起来地皮不高的小孩伢子,但扭秧歌的一招一式却不走板。傻柱子背媳妇把人们逗引得嘎嘎乐。 最厉害的是伞头,那是见啥人说啥话,把个祝福送给从小到老的每一个人,喇叭匠子也不知从哪找的,活计好,欢快的秧歌伴着欢快的喇叭,让人们听到了久违的喜庆;南台上场了,他们用的是音箱,出彩的跑旱船,老谢和他的一担挑一付架儿,他挤眉弄眼地耍怪胎老去调戏他的一担挑,逗得人们哈哈大笑。南台的队伍组成跟北台差不多,只不过多了几个俏媳妇,服装好,就在秧歌队渐渐向外扩场后,一段铿锵的前奏响起,这些广场舞娃娃兵出场,来了个二悠儿,孩子们可是欢实,每俩人都离着一搯远,站的齐边齐沿,四外转着比划得溜齐,在哪看都真亮,那个好看呐。
到末了,没评谁先谁后,确实是各有千秋。广场上比划完,又去了有头有脸的人家、有钱的人家打了几个场,人们一直跟到最后,眼目前的乐,也就农村的秧歌。一边看人们一边叨咕,你说,要是谁组织组织,两伙并成一伙,一个大伙,老的扭秧歌,少的跳广场舞,哪比赛,咱这都不赖,都不次。武吵吵媳妇心里化魂了:是捏,这说说道道的不正是她家老武擅长的吗?要是真捏巴成了,她也跟着呼嗒去。
(本文部分字词为辽宁朝阳方言音译)
部分方言注释:
热闹:喜庆的活动
结为:因为
胯骨肘子:胯骨
从新:重新
插伙:合到一起搞营生
有风使风,有雨使雨:各尽其能
摽着劲:比赛较量,对着干
撒欢:因兴奋而连跑带跳
道儿道儿:方法
原起根儿:原来
地出溜子:地蹦子
出彩儿:与众不同
漏风:消息泄露
信儿:消息
家把什儿:工具
“伞头”:秧歌队里领唱的演员,因为所执之伞为道具,所以有这个称呼
活宝:喜欢开玩笑的人
费劲巴力:很努力地做
没辙:没办法,没主意
点子:主意
半大:十几岁的
好处:补偿
插花:交错着来个花样
毙了:干掉,把……比下去
遛腿:来回地跑路
扒拉:胡乱地吃
歇大呼喘:气喘吁吁
忙三迭四:连忙,火速
马路牙子:马路或人行道边上砌的条石或水泥制件
愣是:硬是
波棱盖:膝盖
秃噜皮:皮肤磕破
好巴几天:好几天
没醒秧儿:没缓过劲来
心话儿:心里想的话
趴蛋:病倒
撂挑子:丢下应该负担的工作,甩手不干
最次:最差
平杵:双方持平,不分上下
求爷爷告奶奶:求人
剜楞:搜寻,求讨
行头:服装道具
真章:实在的真的
装孙子:装作顺从老实的样子,就是给人说小话
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真刀实枪地比试
描眉画眼:指女人打扮
挠头姑拽:头发乱糟糟的样子
约白:讽刺挖苦
羊拉子:一种毛上有毒的昆虫
掏了死孩子肉似的:形容嘴大而且太红
痦子:痣
手闷子:只是拇指分开的笨拙的棉手套
心脯子:胸脯
前边拉:前面
笤帚嘎达:只剩下把的笤帚,代指笤帚
数皮子:打人
一阵大起一阵:一阵比一阵大
勒:搭理
一杆子蹽没影了:一下子跑没影了
营子:村子
挤挤插插:形容人多拥挤
打唠:搭话,唠嗑
满处:到处
作:闹
老么卡萨眼:很老的样子
走板:走样
嘎嘎乐:有节奏地乐
喇叭匠子:吹喇叭的艺人
活计:功夫,本领
一担挑:姐妹丈夫之间的关系
一付架儿:一伙,一对搭档
耍怪胎:搞怪
二悠儿:第二拨儿
欢实:活蹦乱跳的样子
一搯:成人两臂张成的长度
齐边齐沿:规整
真亮:清楚
末了:最后
打场:秧歌队到谁家去演出
眼目前:目前
不赖:不错
不次:不比谁差
化魂犯寻思:
是捏:是呢
捏巴:撮合到一起
呼嗒:随着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