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碰灯(时春华)

摘要:正月十六可是小孩的节日——碰灯日,是小孩子们最有意思的狂欢节。

碰灯

文图/时春华(辽宁北票)

  正月里,从吃到穿到玩儿,小孩子们可是尽了兴。各种好吃的让孩子们大饱了口服,好看的新衣服也满足了孩子们小小的虚荣心,这玩嘛就更不用说了。衣兜里,随时装着小鞭儿,随走随“叭叭”响着,一缕缕硝烟在孩子们的哄笑声里四散开去;有的装着打火柴帽的自制小枪,打一枪也很响;一些跟着哄哄的半大小子从兜里摸出弹弓,子弹落处,麻雀惊飞。最有意思的是晚上,孩子们提着自家的灯笼,满街跑,挨户串,一撺掇,就来场提灯笼赛跑,单人跑、二人三足跑,不亦乐乎。

  顺星节,庄稼会,祭石日祭石,子婿日接姑娘迎女婿,大人们放鞭炮、扭秧歌、敲大鼓,仿佛每天都在狂欢。大人们散灯,小孩子们提着灯笼打前站,满村子足足绕三个晚上,大家都盼望着正月十六早些来,因为正月十六可是小孩的节日——碰灯日,是小孩子们最有意思的狂欢节。

  老讲究说,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把它销毁,所以就衍生出了一个习俗——碰灯。所谓的碰灯,就是人们拿自己的灯笼和别人的灯笼做玉石俱焚的破坏性碰撞,使灯笼着火,烧掉,彻底毁灭,说是灯笼一着,吉利就到,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每户人家每个孩子的灯笼,都是费了心思和时间做的,要说毁掉,还真有点舍不得,所以那些精致的玻璃灯笼,人们就在正月十六那天晚上,卸了玻璃,算是毁了,把它放在箱子里藏起来,留着来年再用。孩子们去碰的,都是自家做的木头底盘,铁丝框架,用塑料粘起来或是用纸糊起来的那种。就是这种灯笼,在我小时候那个没有电灯的时代,都是一种奢侈品,因为人们平时点的煤油灯不算亮,蜡烛亮堂人们没钱舍不得买,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买一些蜡烛,而我们的灯笼里点的就是蜡烛。几个孩子拿着灯笼排成一长队,就觉得把黑暗的夜路照得一片光明,跟白天差不了多少。所以对我们小孩子来说,这灯笼,可是很珍贵的东西。为应令道,只好让那些不值钱、不美观的灯笼英勇献身了。

  正月十六的晚上,孩子们抓住最后的机会玩灯,提着灯笼赛跑,抓阄对对碰,分伙打灯仗,就是四个人分成两组,一个人提着灯笼,另一个人把提灯笼的人背在背上,背上那两个提着灯笼的人用灯笼打仗,直到有一方的灯笼被打破甚至烧着,胜负分晓,也有时候是两败俱伤。再不就是一对一互碰,孩子们闪转腾挪,就像是在擂台上一样,以灯打灯,你看吧,碰灯一开始,不是这冒烟,就是那着火,叫嚣声、呐喊声、哄笑声此起彼伏。自己的灯笼烧了、坏了,孩子们不仅不生气,反而是开怀大笑,无比兴奋。最后拿回家的,只有一个木头底盘和一个铁丝的框架,有的孩子这些都不拿,找些干柴来,把烧坏的灯笼扔进火堆,一群孩子跳篝火。

  我们那一代渐渐长大,煤油灯也早就被电灯取代了,正月里的玻璃灯笼、纸灯笼渐渐减少直至消失不见,更别说孩子们提着灯笼满街跑了。一些灯笼只是象征性地挂在人家的屋门口、大门口,再后来那种玻璃灯笼、纸灯笼就被里面带灯泡的红绸灯笼取代,我们农村正月十六碰灯的习俗也渐渐消失了。

  碰灯时,灯火闪烁,不碰灯时,灯火辉煌,那红红的颜色里总是寄托着人们对好日子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小链接
  时春华,1992年毕业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一师范学校。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爱好文学,热爱生活,热衷于传播社会正能量,2012年起,开始在报刊、网络发表文章,并陆续加入北票市作家协会、朝阳市作家协会、辽宁省辽海散文协会等文学组织。所撰写的散文、故事以农村题材为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行文贯穿知足与感恩,语言朴实接地气。几年来,在《辽海散文》等刊物上和《今日朝阳网》等网络媒体发表文章600多篇。是北票市报特聘记者,有专版《朝花夕拾》。

时春华展馆

[编辑 安然]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