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过年的那些“蒸事儿”(时春华)

摘要:乡村人的大年,总是过得丰盛而热闹,这过年的准备更是做得充足。

过年的那些“蒸事儿”

文/时春华(辽宁北票)

  乡村人的大年,总是过得丰盛而热闹,这过年的准备更是做得充足。一进腊月,男主外、女主内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男的准备鱼肉菜肴、年画鞭炮、水果糖块、劈柴垫圈(juàn)的,女的主要负责清扫浆洗,大活就是过年的那些“蒸事儿”。

  正月里,家家户户走亲访友,来人去客的,人们都惦记着多呆一会,家长里短的多唠唠嗑,还因为春节期间图个谐音吉利,“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烙”与“落”谐音,人们就忌讳做蒸、炒、烙等炊事,所以就赶在年前,蒸出足够全家吃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左右的面食。蒸得最早最多的面食是豆包和发糕,早些年人们没有别的吃,豆包和发糕就成为了主食中的主食。蒸豆包的材料都是自家地里产的,不用花钱买。蒸几锅豆馅的,再来上几锅菜馅的,豆是红小豆,意为日子红红火火,菜是白菜,意为招百财,招财进宝。出锅的豆包一锅盖一锅盖冻在院墙上、板凳上,冻实了,掰下来装进厢房的大缸里,谁家要是不蒸上个五锅六锅的,那都不叫蒸豆包,除了自己吃,还要送给城里的亲戚一些。那时候,白面金贵,手巧的家庭主妇们就把玉米面和白面两掺,蒸发糕,并且在发糕上均匀地放上几个大枣做点缀,保证切发糕的时候,每块发糕上都有大枣,意思就是“早早发”。这些年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大米白面的吃腻了,觉得还是早些年的豆包、发糕好吃,所以年前还是多多地蒸,只不过,发糕上的枣子有的换成了葡萄干,美其名曰“越发越高、甜甜美美”。

  “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古老的民谣道出了中国人传统的年俗,不过要真是二十八才发面,这准备可有点晚了。年关将近,人们啥事都希望讨个好口彩,早发早准备,这蒸馒头的大活其实过了小年就开始了。过年蒸馒头可是一件大事,隆重的事,马虎不得的事,面不发不能蒸,因为蒸馒头,蒸的是家家的小日子蒸蒸日上,蒸的是家里人笑口常开。家家户户的面盆先是放在炕头捂着,等个一天半天的,面有了丝窝,才可以蒸,用碱要恰到好处,戗面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保证蒸出的馒头又大又白,笑了却不开花。村里有个在公社食堂上班的大师傅,姓刘,一到年关就成了村里的忙人,人们纷纷请他把关,教着蒸出可心的馒头。他真是个高人,发好的面自不必说,对付那些没发好的面,他有自己的绝招——在似发非发的面团中间挖个小坑,倒点白酒,停几分钟,面就发了,蒸出的馒头又大又白;有时候在似发非发的面团中间挖个小坑,倒点糖水或是蜂蜜水,蒸出的馒头松软可口,还有点甜津津的味道。我们小孩子前窜后跳给大人打下手,最多被大人赏个去抱柴的活,因为蒸馒头是大事,火候要掌握好。我们最愿意看锅盖揭开,氤氲的热气里大人们的杰作,要知道,这馒头可是有好多种呢。比如,给先人上供的馒头要蒸得严肃,整个馒头光滑无比,没有一丝裂纹,自己吃的馒头可以微微开口笑,笑大了也不好看。我们盯着的是大人给我们小孩子蒸的鱼形、兔子形、花朵形状的馒头,还有糖三角,砰砰乱跳的小心脏蠢蠢欲动,眼睛随着大人揭锅的手游移,唾沫偷偷咽了一口又一口。那时候我们小,光知道这些别样的馒头好看,后来才知道鱼形的寓意“年年有余”;小兔形的寓意孩子健康、活泼、可爱;花朵形状的寓意花开富贵、大吉大利;糖三角寓意“甜甜蜜蜜”……

  过年蒸年糕是必不可少的,人们黏米再少,也总是先蒸上一锅年糕,余外的再蒸豆包。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人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蒸年糕的过程很繁琐,也特讲究,先把黏米淘干净,淘出米里的沙子,然后倒进略微倾斜的桌子上卷成筒的折子或是大席篓里,控去水分,半干不干的时候用碾子压,不错,这种传统的方式碾出的面筋道,也可以到家工厂加工,不过味道绝对不一样。锅里预备足足的水,烧得开开的,上面搭上一个大篦子,菜叶铺底,然后先匀溜地铺一层烀熟但不是烀烂的豆馅打底,把面拌点水,半湿不湿的情况下用手均匀地厚厚地撒在箅子上,最后上面再覆盖一层豆馅,用筷子不规则地扎几个眼儿留着出蒸气,盖上锅盖,四外用毛巾严严实实捂好,防止漏气,然后不温不火,小火慢工,一气呵成。大人蒸年糕,小孩子被撵得远远的,因为小孩子说话口无遮拦,就怕他插一句“生啊,不熟啊”,扫了大人的兴致和心气。年糕有黄白两种,黄的是大黄米面,白的早些年是白色黏高粱米面,现在人们早就不种白高粱了,取而代之的是糯米。有诗这样描写:“年糕寓意好运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这黄白两色寓意黄金、白银,新年发财;也有人说,这黍子是真正的五谷之一,成熟一次称为一年,所以人们过年吃年糕就是为祝贺五谷丰登。

  过年了,我们农村的那些 “蒸事儿”,蒸的是平安吉祥、和谐美好,蒸的是旺旺的人气儿、越来越高的心气儿。

小链接
  时春华,1992年毕业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一师范学校。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爱好文学,热爱生活,热衷于传播社会正能量,2012年起,开始在报刊、网络发表文章,并陆续加入北票市作家协会、朝阳市作家协会、辽宁省辽海散文协会等文学组织。所撰写的散文、故事以农村题材为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行文贯穿知足与感恩,语言朴实接地气。几年来,在《辽海散文》等刊物上和《今日朝阳网》等网络媒体发表文章600多篇。是北票市报特聘记者,有专版《朝花夕拾》。

时春华展馆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