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东北话系列
“你老”去哪儿咧(lie)
文图/吴歌 编辑/半夏
老,“尊称也。”——《康熙字典》援引《周礼·地官·乡老注》,如是说。
“你老”,用于称呼尊长,在古今东北话中曾经属于常态。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这么说,文康在《儿女英雄传》里这么说,李惠文在《乱世夫妻》里也这么说。诸如:
“你老是贵人多忘事,那里还记得我们了。”——《红楼梦》)第六回
“少爷,你老也支给我两吊,我买双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
“这以后,杨松涛再称呼‘你老’,倔人不反感了。”——张国岩《李惠文与辽西方言》(白山出版社 2014年)摘自《乱世夫妻》
如今,老牛好吃嫩草,也好装嫩。“你老”虽含敬意,似已不受戴见(戴,非待)。
然而,老板与老师,似乎不在其列。或许,他们更希望自己获得别人的尊敬。
“你老”日渐式微,似乎与“您(nín)”之兴盛同步。
您,《康熙字典》释为“俗你字”,明代《篇海类编》注为“尼锦切”。其在当代东北话中仍,然读作“nǐn”,应为“你们”之合称及合音。同理,“怹(tān)”,系“他们”之合称及合音。
新浪(20130913)转自中国贸易报《锦州方言》说,“您(三声nǐn)”,义为“你们”;“吻(或“们”上声měn)”,义为“我们”。
《锦州方言》所言“吻”和“们(měn)”,在拙作《东北方言注疏》里分别作“我下加心”和“某下加心”。“某”,方音为“mǔ”。
凤凰网(20170813)《东北话,中国最大规模的传染性杀伤武器》说,“外地人去了东北,肯定逃不掉被传染的命。《论语》里都写着呢:三人行,必定都是东北口音。”又说,“东北人去了外地,更是大杀四方。因为他们对家乡最大的尊重,就是让身边的南方人都带上大碴子味”。文章虽然带有调侃意味,但也不是全无道理。
外地人学东北话,难免不带“口音”,难免不带“侉”味儿。“你老”,在天津人嘴里,就变成了“腻喽”。如:
“腻喽至都介册多儿钱吗?”——国际在线(20050311)《天津话咋就那么哏》
除了语音上的“侉”;还有语义上的“侉”。如:
“‘怹’读滩。这是北京人造的字,跟‘您’字相同,心上有他为‘怹’,毫无疑问,这是表示敬意的人称代词……”——新浪(20060303)转自北京晚报《您与怹》。所谓的“敬意”,亦即语义上的“侉”。
外地人的“侉”,反过来也会影响东北人,令东北人跟着“顺乖(guǎi。非拐)”。如:
“□几个站这边儿拉。”——尹世超主编《东北方言概念词典》所用之“□”,代表所谓“有音无字”的“nǐn”。“拉”呢?应为“落”之讹。“边儿拉”,应作“边儿落(lǎ)”。
边落,本系成词(对应“成语”),不同地域的读音差异,不能改变其本字和本义。
注释:方言相关内容,依据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