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东北话系列
“斜签”及其“签”(上)
文图/吴歌 编辑/半夏
“斜签着坐了”,启功注为“侧身的坐着,表示谦恭”。但是,“斜”义即“侧”,“签”又作何解释呢?
张晓英《“斜签”辨释》(传送门 20151124 转自红楼梦学刊)认为,“斜签”与“斜欠”的意义和用法也当完全相同。“签”当是“欠”的同音通用字。因为“欠身”本为谦敬之语,“斜欠”或“斜签”则更表示在尊长面前谦恭谨慎之貌。
但是,“欠身”因何能够表示“谦恭谨慎”呢?
欠,“《说文》作欠,张口气悟也。象气从儿上出形。《徐曰》人欠去也,悟解也。气壅滞,欠去而解也。……。又欠伸,疲乏之貌。人气乏则欠,体疲则伸。……。又不足也。”——《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年)
可见,欠之本义,即“哈欠(呵欠)”。“欠伸”,即打哈欠(呵欠)与伸懒腰之合称。又因“人气乏则欠”,引申出“不足”之义。
至于“欠身”,有可能自古就是代音“词”。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混到欠“身”,不用还么?
愚以为,常言之“欠身”,应为“搴身”之讹。搴,拔也,亦拔取也。搴旗斩将,可以为鉴。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出自《离骚》。
“爱吹芗弄粉,斜搴珠箔。”——古诗文网《谢懋的词集·解连环》可见“斜搴”之用例。
所谓“斜搴着”,无论是立是蹲是坐,都应该是斜侧且拔直的身姿。其原因,可能是谦恭,也可能是受迫。诸如:
“贾芸也不敢再回贾政,斜签着身子慢慢的溜出来,骑上了马,来赶贾琏。”——《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第一百十二回。“溜”,或应作“流”,谓走而自匿。
“……只见房上那个正斜签着蹲在房檐边,目不转睛的盼那三个开门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华夏出版社 2013年)第三十一回
葫芦没按下,瓢又浮起来。文康《儿女英雄传》里,不仅有“斜签”,而且有“斜半签”。
“往前不远,有个地方叫桐口;顺着这桐口进去,斜半签着就奔了二十八棵红柳树了。”——《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斜半签”,陈刚《北京方言词典》作“斜半扦儿(xié me qiār)”,尹世超主编《东北方言概念词典》作“斜巴掺”,拙作《东北方言注疏》作“斜巴穿(xié ba chān/qiān)”。
注释:方言相关内容,依据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