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东北话系列
“姥姥”是“李鬼”(上)
文图/吴歌 编辑/半夏
俄罗斯世界杯如火如荼,我国的“姥姥”也不甘寂寞,也出来抢风头咧(lie)。
那么,“姥姥”何许人?凭啥抢风头?
“‘姥姥’的出现很可能是在明代。明代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记录:‘外甥称母之父曰老爷,母之母曰姥姥。’后世,‘姥姥’也一直在文献中出现。《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就写道:‘一直管装管卸,到姑娘抱了娃娃,他作了姥姥。’”——新华网(20180622)《“外婆”还是“姥姥”?语言文字学家:两者都不是方言》
姥,“同姆。又山名。天姥山,在绍兴新昌县东,道家称爲第十六福地,石壁上有科斗字,高不可识。《谢灵运诗》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何可寻。与母同。诸韵书分母姥为二。”——《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年)
从《康熙字典》的释文中,看不出“姥姥”与“外婆”有啥相干,看不出“姥姥”跟“外婆”䶗架的理由。《康熙字典》问世二百年后,1915 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中的“姥”,仍与“外祖母”或“外婆”不相干。
当然,也有辞书结合实际地附和《宛署杂记》。网查《王力古汉语字典》,可见“北方方言称外祖母或尊称年老的妇人为姥姥”之释文。
所谓“结合实际”,是指语音的实际。北方话确有称“外祖母”为“姥姥”之语音。但这并不意味着,“姥姥”就是“外祖母”。
愚以为,“姥姥”之本字,应为“嫽嫽”。“嫽嫽”,才是“外祖母”。
嫽,“又巧韵音老。即媪之转声,义与媪通。今北人呼外祖母为嫽嫽。”——[明]张自烈《正字通》(国学大师·古典图书集成)
“又北人呼外祖母为嫽嫽。一曰卢皓切,音老。与媪通。”——《康熙字典》中“嫽”之释文,或源出《正字通》。
“卢皓切音老皓韵。北人呼外祖母为嫽嫽。”——中华书局1915年出版《中华大字典》援引《正字通》中“嫽”之释文。而“姥”,在这两部辞书中,皆无“外祖母”之义。
“嫽”之声旁“尞”,《说文解字》注为“力照切”;从“尞”之“潦”,注为“卢皓切”。可谓顺理成章。
“潦倒”族,东北话称为“潦倒帮子”。
“地头上铺满厚厚一层菜帮子,只能用作猪羊饲料——这掉在地上的菜帮子,人们称为‘落道帮子’。”——谭汝为《落道帮子·老梆子》(新浪博客
2008年11月22日)
“这个人你乍一看,像是个潦倒帮子,什么都满不在乎……”——同上。不知是否出于无意,谭汝为先生文中的“落道帮子”,至此又变成了“潦倒帮子”。
“从字音上探究,笔者以为‘落道’应是‘潦倒’的音变。”——庄洪江《唐山方言释考——落道·落道帮子》(新浪博客 20170901)
拙作《东北方言注疏》认为,“潦倒”之“潦”,在东北话中读作“lào”,既是方音也是本音。
“嫽”音“姥”,有“潦”以及“尞”的支持。
《红楼梦》中大名鼎鼎的“刘姥姥”,竟然穿着“李鬼”的马甲,诳时惑众二百多年。
我的天㖠(na)!
(未完待续)
注释:方言相关内容,依据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