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民探秘览胜
拜游东方佛都——佛光最早照临的城市
文/陈玉民 编辑/安然
朝阳是东北地区佛光最早照临的城市,千年的佛塔向我们述说佛教历史的悠久,千年的石龛向我们展示佛教文化的繁荣,千年的古寺向我们透露佛教道场的辉煌。
朝阳与佛教结缘是在前燕时期,前燕王慕容皝因闻“时有黑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的传说,曾率文武百官莅临龙山祭祀。并在龙山创建龙翔佛寺,由此揭开东北地区佛教传承的历史序幕。后燕时佛教有了新的发展,建塔、造像活动十分活跃,在龙山开凿摩崖佛龛。北燕佛教进入兴盛,有7位大德高僧因传教礼佛闻名塞北江南,更有释昙无竭率25名僧徒,成为关外第一个组团赴天竺取经的人。他们作为一代高僧集体载入《高僧传》。北魏时期,文成文明太后冯氏,建“思燕佛图”,其寺院规模堪与洛阳永宁寺相比,其塔之早之大堪称东北第一塔。这些佛教遗址、遗迹,除了龙翔佛寺不复存在外,其它均可找到当年的胜迹遗踪,它们用不朽的躯体与魂魄,在讲述和解读千年佛教古都的历史苍桑。
如果此前的建寺修塔,只是对佛光普照的一种向往的话,那么仁寿二年(公元602年),隋文帝颁赐给营州佛舍利,则可称为是佛光的真正照临。古朝阳营州是隋王朝的州治所,是统辖东北的政治中心。不知是出于教化和安抚这个多民族地区民众思想的考虑,还是想到东北佛教文化中心礼佛的需要,隋文帝把营州作为颁赐佛祖舍利的13个州之一,使得朝阳这座城市,有幸最早获得佛光的照临。
想来当年恭奉佛祖舍利的场面,一定是非常隆重的。时序农历四月初八,古营州显得格外热闹,和煦的阳光洋溢在一张张虔诚的脸庞上。高僧释宝安走在护送队伍的前端,他们在庄严的佛乐声中,来到梵幢寺塔下,把佛祖舍利供奉在塔内。从此这里香火不断,对佛祖祭拜的香客络绎不绝。
佛祖舍利的到来,使古朝阳营州城整日沐浴在佛光之下。从此,人们的心灵找到寄托的寓所,人们的祭祀变得更加隆重,人们的精神多了一种依靠。从此,人们对供奉舍利的塔表现出特有的虔诚,人们按照不同朝代的不同建塔风格,对佛塔进行翻新改造。辽兴中重熙十年(公元1041年),这是霸州升为兴中府之年,主政者为了顺应民心,开始了建塔以来的第五次维修。这次重修,采用密檐式的外部造型。造塔的艺术含量、佛教特色、文化内涵都有较大幅度提升。塔身四面都饰有精湛的砖雕。经过两年多的建造,于重熙十二年(公元1043年)竣工,并于同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举行隆重的再葬仪式。
这次再葬选在塔的天宫,位于塔的第十二层塔檐中部,这是古塔可以容身的最高部位。佛舍利第一次升位于这样的高度,可以俯瞰全城。如果佛祖有知,他会为进入古城营州四百多年来所受到的礼遇而满足,他会为供奉佛塔每一次维修、建造所达到的完美而感动,他会为这片圣土上僧俗弟子所表现的虔诚而兴奋。佛祖虽不像俗人那样,轻意在脸上泛出笑容,但他会用他所释放的佛光,给这片土地上的信众以温暖和佑护。佛祖登高望远,他一定预测到,此后的千年,要历经朝代更替,历经战乱摧残,历经风雨洗礼。他救苦救难的使命还十分艰巨,他那普度众生的佛光也难免会受到阴云的遮挡。但他不会气馁,他要在这里坚守一千年,等待一个新的盛世的到来。而他的信众,却无法回避生活的艰辛,他们一面经受岁月的磨砺,一面享受佛光给他们的抚慰。
一晃又一个千年过去,佛光照临的城市发生了许多变化,供奉佛祖的佛塔变得有些破旧和衰落。从贫穷和战火走出的信众,不忍看古塔的模样,甚至淡忘了佛祖舍利还在天宫供奉。在期盼中,迎来了一个新盛世的降临。努力解决百姓温饱的政府,没有忘记对文物的维修和保护。1988年11月,考古人员在对千年古塔维修时,意外地发现了塔顶的天宫。两枚佛祖真身舍利及相伴的文物也一同被发现。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三、第四枚舍利,它堪称是千古不朽,虽经雷击火烧,但看去依然是那样晶莹美丽,灵光闪烁,熠熠生辉。
舍利惊现,可谓是盛世之约。大慈大悲的佛祖,没有在困境中沉沦,也没有在磨难中颓废。当他看到盛世到来时,如约从历史的烟云中走出来。他再也按捺不住寂寞,他要在旧的涅槃中走向新的涅槃,用他智慧的佛光,去照射人们心灵中的黑暗,给那些胸有寒冷的人们送去温暖。
千年古都,佛光重现。它不仅引来佛界的崇拜目光,而且还给朝阳这个东方佛都带来新的梦想。舍利这个圣物,不能当作文物收藏,更不能委屈于一个简陋的地下室。先是将留在原塔之外的这枚舍利,供奉到凤凰山那片雄伟的寺庙中去,让佛感受佛教名山的僧情佛韵。接下来还要打造一座更雄伟的道场,把舍利供奉到一个堪称东方佛都的地方,让佛祖的圣光,伴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一同闪烁,一同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