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民探秘览胜
探秘文明圣地——东山嘴祭坛
文/陈玉民 编辑/安然
如果想了解一个民族的信仰,不妨先考察一下这个民族在曾经建造过的祭坛上留下过怎样的崇拜。如果想了解一个民族的文明,也不妨先考察一下这个民族在祭坛上所开创的文化渊源。这是我在考察东山嘴祭坛后,获得的一点感悟。
东山嘴祭坛,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东山嘴祭坛、牛河梁积石冢、女神庙三大遗迹的相继发现,才揭开红山文化神秘的面纱,并从其所透露出的远古信息中,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和灿烂。
如果说红山文化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一千五百年的话,那么最早的文明曙光则是从东山嘴祭坛透露出来的。东山嘴祭坛发现之前,红山文化虽然早在1955年就得到命名,但真正代表红山文化内涵、标志红山文化特色的遗址并没有出现。直到1979年考古专家郭大顺、孙守道在喀左兴隆庄东山嘴的山顶台上发现祭祀遗址,才引起考古专家对周边地区的重视。按照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礼仪,在这一区域内,一定还会有同时期其它的遗址存在。经过专家的不懈找寻,终于在1981年,在牛河梁发现一处祭坛、积石冢、女神庙俱全的大型遗址。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惊喜之余曾做出过这样的评述:“红山文化坛庙冢三种遗址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它的社会发展阶段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东山嘴祭坛,方型基址,东西长11.8米,南北宽9.5米。它是目前发现的一处形态最早、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具有郊祭性质的史前祭坛遗址。从这里发现的luo女形象和位居牛河梁南郊特点分析,所供的神格兼有天神和祖神属性。在古代,有南郊祀天,北郊祭地的传说。红山时期先民的祖神、天神、地神彼此重合,互为一体的观念形态,为后来商周以祖先配享天地和郊天祷祖之礼的形成,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东山嘴祭坛的建造,反映了红山时期先人对大自然不可解释的敬畏和崇拜。他们对自然界发生的各种天象、灾害无法理解,认为世界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着世界。人类要想获得生存的平安,就要向天地祈祷。人类的献祭活动大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我们可以想象,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红山时期,人类除面对自然灾害威胁外,还要面对自身繁育遇到的困难。极低的出生率和极低的存活率,使得人类形成生育崇拜理念。他们希望人类自身有一个较快的发展,这样他们才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他们或许认为人类的生育是由女神主宰的,因而,他们视女神为崇拜偶像。在牛河梁建庙供奉女神,在东山嘴祭坛祭祀女神,应该是在这种动意支配下进行的。人类在祭祀中,消除了许多无谓的恐惧,也获得了难得的安慰。这样祭坛就成了人类心灵的避难所。每当有重大事情发生,都要到祭坛去祷告一番。每遇有难以排遣的问题,也要到祭坛去祭拜一遍。
东山嘴祭坛,为中华民族的祭祀之礼的形成首开先河。在东山嘴祭坛之后,在新石器时代和良渚文化时期,曾先后在内蒙古阴山山脉和余杭的瑶山、汇观山上建造过祭坛。到了周代,武王“在国之阳”建天子布政之宫“明堂”和“圜丘”,祀上帝于“明堂”,祭上天于“圜丘”。西汉末年祭坛建造礼规有了较大完善,在长安南郊建祭天之圆坛,在北郊建祀地之方坛。并分别采用蓝琉璃瓦和黄琉璃瓦,以象征天谓之苍,地谓之黄。明代把祭坛的建造推向了高峰,在北京建造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形成祭祀天地日月的传统礼仪。与此同时,历代皇帝,还在泰山等名山设祭坛,祭拜天地,祈祷国泰民安。在中华民族的进化演变中,祭祀文化始终伴随其中,它不断强化人们的法天法地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礼仪水准,给曾经愚妄的先民以许多正确的引领,给在历史黑暗中摸索的人们以许多告慰。
凭吊东山嘴祭坛,我们不仅能感受红山时期先人初始信仰的虔诚,而且还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祭祀文化的源远流长。是东山嘴祭坛,最先为我们确立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特别是祭祀文化,给我们每个人的信仰加了一把安全锁,给每个人的情感加了一层保护膜,使我们克服了原始时的脆弱,保证了无知时的坚强,摆脱了野蛮时的困惑,增强了进取时的信心。我们在祭坛上,看到了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温顺,看到了人类被文明洗礼后的善良。我们在祭坛上,体会到了神的崇高,感受到了神的英明。我们在祭坛上,想到了人神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想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