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东北话系列
红海滩上“绛珠草”
文图/吴歌 编辑/安然
上个世纪初,有人将“逻辑”译为“辨学”,严复先生则译为“名学”。流传至今的,却是严先生音译版的“逻辑”。
初识“逻辑”,难以想到它是外来语。严先生遣字构词的匠心,略见一斑。
“灵河岸”“绛珠草”“仙子”“海水”,四个词如果存在逻辑上的关联,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呢?
愚以为,应该是“红海滩”——仙境般的“红海滩”。
“‘红色’之旅:大凌河入海口红海滩”。——搜狐(20091021)文章标题。“凌河”,辽代名为“灵河”。
“辽宁:一望无迹的红色海滩 堪称人间仙境”。——凤凰网(20160606)文章标题
那么,假设四个词存在逻辑上的关联,是否合乎逻辑呢?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
区区二百字,不仅囊括这四个词,还有从“绛珠草”到“绛珠仙子”的“修成”脉络。能说不存在逻辑上的关联么?
修成“绛珠仙子”的“绛珠草”的原型,应该是生长在“灵河”入海口的“盐隰菜”——“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的“盐隰菜”。“灌愁海水”,也是“海水”。
“盐隰菜”,学名“碱蓬草”。因其“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每到秋季都会变成红色,所以又叫“赤碱蓬”。
秋日“降朱”于“灵河岸边”的密密匝匝的“盐隰菜”,能把海滩染成纯粹的红色——宛如“下凡”仙子营造出的人间仙境“红海滩”,酬报母亲河的“灌溉之德”。
“草胎木质”得换“人形女体”,与其说是自身“修成”,毋宁说是曹翁“塑造”。
注释:方言相关内容,依据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