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东北话系列
“野鸡瓜齑”是啥菜
文图/吴歌 编辑/安然
“要吃时拿出一碟子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了。”——《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鸡瓜,“鸡的腱子肉或胸脯肉,因其长圆如瓜形,故称。”——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辞典》。该词典又云,“例中‘鸡瓜’,旧行本作‘鸡瓜子’”。
可见,不同版本中,难免不会留下校订者的“影子”。而校订者在主观认知上的差异,有可能令某些校订的结果“跑偏”。在方言层面,尤其如此。既有第四十九回之“野鸡瓜齑”和旧行本之“鸡瓜子”为鉴,“鸡瓜”是否曾作“鸡丁瓜子”“鸡肉瓜子”或“野鸡瓜子”,也未可知。
首先,“长圆如瓜形”,应属臆断。保持原型的“腱子肉或胸脯肉”,如何与“茄鲞”相“拌”呢?是故,坊间有观点认为“鸡瓜”应指“鸡丁”。
其次,“鸡”与“瓜子(zi)”,应属并列关系,而非偏正关系。东北“名菜”猪肉渍(jī)菜粉儿,可鉴。
第三,“野鸡瓜齑”,应为“野鸡瓜子”之讹。将“瓜子(zi)”讹作“瓜齑(ji)”,如同将“扢激(gé ji)”讹作“膈肢(zhi)”,应属曹翁“修正”方言使然。因为东北话中存在“声母j、q、x与z、c、s分别相互转换的非普遍规律”,如金毓黼《奉天通志·方言》所说,俗读如徐,松读如雄等等。
那么,野鸡瓜子,到底是什么菜呢?
瓜子(zi),是腌渍的瓜菜(如黄瓜或苕瓜),也包括形似的萝卜等。有人将其解读为“酱瓜”,是因为东北人惯于在大酱缸里腌渍咸菜。
野鸡瓜子,就是野鸡肉丁炒瓜子丁。之所以不用其它咸菜,是因为“配型”的需要。
“记载了清乾隆、嘉庆期间的淮扬饮食风情的《调鼎集》有云:‘野鸡瓜:去皮骨切丁配酱瓜、冬笋、瓜仁、生姜各丁、菜油、甜酱或加大椒炒。’这说明“野鸡瓜子”这道菜在清代已很普遍, 早就是大宅门内的家常菜了”。——网易(20110723)《野鸡瓜子》
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野鸡瓜子的“原生态”,远没有《调鼎集》所云那么复杂。飞禽肉味鲜美,烹制时基本不需佐料。野鸡肉炒瓜子,既可使鸡肉获得盐份,又能令瓜子吸收“鸡精”。更为重要的是,解决野鸡肉的量少之虞。
因为野鸡不易得到,又需要在家人中“雨露均沾”,加入有型多盐的瓜子,便成了“解决方案”中的上策。
野鸡瓜子,是旧黄历,早就“翻片儿”咧!
你不卖我不买,你不吃我不宰,俗语所云,是托辞。
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你卖,我也不买;你吃,我也不宰。得罪咧!
注释:方言相关内容,依据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