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东北话系列
“炕”从“外头”来(八)
文/吴歌 编辑/寻冬
孙良 摄
无处不在的“炕”,堪称“外头”(关外)的物质和文化在《红楼梦》中的“化身”。
《红楼梦》中的“炕屏”和“排插”,东北话中的俗称为“闸板”。
“……一铺大炕,可以同时住上老少、甚至同辈的几对夫妻,照样生儿育女。当然,到了晚间,几对夫妻之间会被隔开,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或是用类似于炕屏的闸板,或是从顶棚垂下帘子。”——弱颜《重生小地主》(穿越小说吧 2014年11月1日)
如果说“炕屏”或“排插”属于“活动隔断”,那么“炕”上还有更简单的“活动隔断”——“布帘”。亦即上文中“从顶棚垂下”的“帘子”。
“也有的人家,将老姑娘放在炕梢,炕上也挂上一道帘布,那里就属于老姑娘的地盘,这也是没办法的好办法。”——曹振岭《你可知道东北八大怪》(新浪博客 2015年8月4日)。注册资料显示,曹振岭先生供职于牡丹江师范学院。
至于“排插(pái chǎ)”,应该是两端用插槽固定的易拆装的隔断。与“炕屏”相比,优点是稳固且易拆装,缺点是不可移动。
“这是两间房子的大炕,生产队用秫秸栅个帘子,立在中间。队长说;明天来了女生,让他们住另一边。”——凤凰网(2010年3月18日)《知青杨帆》中秫秸帘子,近乎“排插”。
“即牌插,也作‘排杈’,一种在室内起间隔作用的设施,常用于前后檐炕的两头。”——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6年)中“排插(儿)”之释文,似乎有点乱。字,乱;义,亦乱。
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辞典》中引自第六十四回的“排插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俞伯平校本作“板壁”。第五十三回之“排插”,启功脚注为“室内的一种较窄的板壁‘隔断’”。
文康与曹雪芹,同为清代东北裔作家。文康《儿女英雄传》(华夏出版社 2013年)里的“炕”上,既有“通天插排”又有“矮排插儿”。
“排插”,不一定“窄”,或可称为“易拆装板壁”,却不能等同于“板壁”。“矮排插儿”,可能与“炕屏”同“窄”,也不能等同于“炕屏”。
“所谓‘炕屏’,亦称围屏,乃是安置在炕榻旁的一组小型屏风,炕屏并非摆放在炕上,而是安置在炕榻后面或者三面围绕,作为装饰之用,主要作用是为了招待客人时装点门面,平时摆不摆随您便。”——土默热红学《<红楼梦>中的炕不是火炕是炕榻》(新浪博客2015年4月19日)讲述的“炕屏”故事,大有虚构之嫌。文中所谓北方的火炕“从来就没有炕屏”,看似言之凿凿,实属异想天开。
窃以为,作者自号“土默热红学”,应该很懂《红楼梦》。遗憾的是,其在生活中或许压根儿没见过真正的“炕”。
小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