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东北话系列
“炕”从“外头”来(四)
文/吴歌 编辑/寻冬
无处不在的“炕”,堪称“外头”(关外)的物质和文化在《红楼梦》中的“化身”。
不管有无“爖地炕”(第四十九回)之说,《红楼梦》中“炕”之取暖功能,都是显而易见的。诸如:
宝玉来至梨香院薛姨妈室中,请安已毕。薛姨妈忙将他拉入怀内,笑说:“这么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着罢。”——《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第八回
“花自芳母子两个百般怕宝玉冷,又让他上炕,又忙另摆果桌,又忙倒好茶。”——《红楼梦》第十九回
“冷”则上之“炕”,不是暖“炕”么?
“炕”之所以暖和,是因为“爖”过。没“爖”过的“炕”,自然属于“冷炕”。如:
“他素日又不要汤婆子,咱们那熏笼上又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冷,今儿可以不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炕”之取暖功能,没有排它性。与“炕”共存共“暖”之物,还有“火盆”等。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农村贫穷多半没有人买煤烧炉子取暖,一般用稻草、玉米秸杆、黄豆秸杆等烧得土炕就很热了,特别是热炕头儿,足可以供取暖用。尽管这样,由于房子不保温,而且土炕热的时间不够持久,于是家中有老人的,就用一个泥制的盆子,装上带着余火的热灰,放在炕上取暖。有时在热灰中埋上一个鸡蛋、三两个土豆、地瓜,或是几个粘豆包等,以便打个牙祭,或者哄一哄冻、饿得受不了不听话的孩子。”——新浪(2013年12月2日)《东北民俗第五怪 火盆土炕烤爷太》
“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那张火盆炕桌。”——《红楼梦》第九十七回
“尤氏上房内早已袭地铺满红毡,当地放着象鼻三足鳅沿鎏金珐琅大火盆。”——《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说着,又将火盆上的铜罩揭起,着灰锹重将熟炭埋了一埋,拈了两块素香放上,仍旧罩了,至屏后重剔亮了灯,方才睡下。”——《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当然,黎民百姓家,“火盆”放在“炕”上,少见“火盆炕桌”;“火盆”里通常用“烙铁”拨火,少见专用“灰锹”。
“火盆里要放一把烙铁,准备随时拨火用。”——王松图《祖母的火盆》(中国农业信息网 2016年1月15日)
小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