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东北话系列
“炕”从“外头”来(三)

无处不在的“炕”,堪称“外头”(关外)的物质和文化在《红楼梦》中的“化身”。
“炕”来自“外头”,有“爖火”为证。“爖”,本义为“火”,在东北话中表示“烧火”——“烧”具有相当规模之“火”。
只许州官放火,可以说成只许州官“爖”火;不许百姓点灯,不可说成不许百姓“爖”灯。点燃煤气灶,也不能说成“爖”着煤气灶。
“爖火”之“爖”,《红楼梦》某些版本作“笼”,尹世超主编《东北方言概念词典》(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亦作“笼”,并将“笼火”释为“点火”。“笼”,应为代音“字”。
“爖(简体)”,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6年)将其“定位”为“北京一带方言”,并释为“生火”。
尹周两位方家的释文,皆有过于温婉之嫌。如:
“……这些拢火的多是附近的摊贩和一些老年人,他们聚在一起在人行道上拢起火堆,火堆烧的挺旺,面积约有1平方米。”——吉和网(2014年11月16日)《长春人民广场附近惊现笼火族 令不少市民反感》。“拢”和“笼”,或均应作“爖”。
“爖地炕”之“爖”,《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第四十九回作“笼”,应为“爖”之讹。“笼”从“竹”,容易招致引火烧身。
“地炕”,作为“炕”在穴居时代之常规形制,不仅仍然存在于东北民居中,而且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如:
“新房子有地炕,热气从脚下往上冒,像城里人家的地热一样。”——新华网(2017年11月10日)《一场与冬天的赛跑——吉林永吉灾区重建见闻》
关于地炕的结构和功用,清代道光皇帝曾写过一首诗:“花砖细布擅奇功,暗热松针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形参鸟道层层接,里悟羊肠面面通。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北京日报(2017年12月21日)《在遗址上留存消逝的辉煌》
道光皇帝笔下“地炕”,既可“静坐”,也能“闲眠”,还可“荐以文茵”。
李纨姐妹们坐在“地炕”上“拥炉作诗”,与东北翁媪坐在“台炕”上围着“火盆”抽旱烟,异曲同工。顺便说下。“台炕”,乃“地炕”之对,即当代“炕”之常规形制,俗称为“炕”。
因乎“地炕”与地面持平,灶膛就要低于地面。是故,东北话称灶膛以及灶区为“灶坑”。
灶坑打井,房顶开门。虽属俚语,却是“地炕时代”的见证,也是“地炕文化”的遗产。
小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