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东北话系列
“炕”从“外头”来(一)
文/吴歌
江苏南京,是曹雪芹实际上的“故乡”和“原籍”;他家获罪丢官被抄后搬回北京,相当于“流迁”和“放逐”。——周汝昌笔下的曹雪芹生平,似乎只有南京到北京的“两点一线”。
类似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研究者,拘泥于“两点一线”之间,难免忽视“外头”,难免忽视来自“外头”的两种“力”。一是“账”呈现的财力,二是“炕”散发的“火力”。
“山坳海沿子上”的庄头乌进孝年终上报的账目中,既有山珍海味畜禽果蔬米粮薪炭等实物,又有“外卖粱谷牲口各项”所得银两。
据贾珍所言,宁国府尚有“八九个庄子”,乌进孝所管仅仅是其中之一。宁国府每年的费用,都要向他们“要”。荣国府,也不例外。可见,荣宁两府赖以生存的财源,在“山坳海沿子上”的庄田里。
“山坳海沿子”在哪儿?大雪下到“四五尺深”的“外头”——无疑应指关外。
荣宁两府冬季取暖——“爖火”烧“炕”和装“火盆”等所用的薪炭,同样来自“外头”。也是乌进孝的账目中,列着“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顺便说下,“爖火”之“爖”,有版本作“笼”,应属代音“字”。
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俚语之义,在于反讽。仅凭自身“火力”,不足以抵御“凉炕”之寒湿。“外头”或任何地方的“炕”,都不能不烧火。毕竟,“炕”字从“火”。
“外头”,即关外,有“屯”字为证。
在东北话中,“屯”为“城”之对,或曰“屯落”为“城落”之对。“落”,轻声变韵读作“lou”。
张爱玲《红楼梦魇》(书包网)说,“皇室与八旗的田庄叫庄屯,东北的屯最多”,《红楼梦》若干抄本“显然都不懂这名词”。又说,“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口口声声‘我们屯里’。第一百十九回贾琏见门前停着‘几辆屯车’”。
张爱玲《红楼梦魇》还说,姥姥“原作‘嫽嫽’,后改‘姥姥’,改得不彻底。”
如张爱玲先生所言,《红楼梦》若干抄本,“显然都不懂”东北的“屯”和“嫽嫽(音姥姥)”;《红楼梦》若干方家,是否“显然都不懂”作者曹雪芹的初心?
“外头”的“山坳海沿子上”的“屯”,应为《红楼梦》及其作者“两点一线”之外的“第三点”;《红楼梦》中无处不在的“炕”,堪称“外头”的物质和文化的“化身”。
没有“第三点”,结构不稳定;没有“第三点”,平面构不成。《红楼梦》内容及其作者生活,不应似“两点一线”那么纤细。

[责任编辑 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