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东北话系列
不笑怎么办
文/吴歌 编辑/寻冬
不笑怎么办?
黑土地上的人说,扢激(gé ji);黄土地上的人说,扢励(gé lī);《红楼梦》里说,膈肢。
“你快出去解救,晴雯和麝月两个人按住温都里那膈肢呢。”——《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第七十回
“用手搔弄人的腋下项下等处,使人痒得发笑。”——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6年)中,“膈肢(gé zhi)”之释文,语义从何而来呢?
“在别人腋下或肩窝等处抓挠使发笑。”——尹世超主编《东北方言概念词典》(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中,“胳肌(胳揪)”的释文,语义从何而来呢?
愚以为,所谓的“搔弄”或“抓挠”之义,应该来自“扢”。
扢,“摩也”,摩,“研也;迫也;揩也”。——《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年)
“扢以激发;轻轻抓挠(腋窝或膝盖等)使发痒而失笑。”——拙作《东北方言注疏》中,“扢激”之释文。
马继荣《河套方言集锦》(远方出版社 1999年)之“胳剺(lī)”,与拙作之“扢激”同义。“胳剺”,或应作“扢励”。激,励,相因生义,在此互详。
“有一种腋窝,叫‘嘎鸡窝’”。——车岩平《东北方言大全》(大学网 20170808)所言“嘎鸡窝”之“嘎鸡”,乃“胳肢”之方音。
肢,读作“jī”,符合“声母j、q、x与z、c、s(zh、ch、sh)分别相互转换的非普遍规律”。畦(chí)子,渍(jī)菜,傻里巴滋(jī),自(jì)个儿,胳肢(ji)窝,磨滞(ji),逊(sún/shún)样,孝顺(xin),是拙作《东北方言注疏》中这条规律下比较常见的字。金毓黼《奉天通志·方言》说,俗读如徐;松读如雄。当选,在闽南方言中读作“冻蒜”。
“膈肢”替代“扢激”,语音上似有规律可循,语义上却难以看出理据。
[明]王鏊《姑苏志》中,已有方言和方音这两个概念。书中说,有方言,有方音。大抵语必有义,最为近古。
语必有义,义必可考。膈肢,胳肌,应属方音,皆无“搔弄”或“抓挠”之义。其本音和本字,应为“扢激”。
注释:方言相关内容,依据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