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东北话系列
“玩意”是个啥“外应”(上)
文/吴歌 编辑/寻冬
欧阳芳 摄
外应(wái ying),原为普通演员与简单乐器之合称。借指最简单的表演架构。黄土地上的二人抬和黑土地上的二人转,都曾被称作“双外应”。
外,“传统戏曲角(脚)色名。元代戏曲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大致是指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脚色。”——国学大师网据《汉语大词典》第4555页
应,“又乐名。应长六尺五寸,象柷,有椎连底,左右相击,以应柷也。应乐,犹鹰之应物,其获也小,故小鼓小舂谓之应,所以应大也。小鼙曰应鼓。击应鼓。鼙也。”——上海辞书出版社《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 2007年)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中的“玩意”或“顽意”,在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年)释文中的第一条,是“曲艺、杂技等娱乐活动。”
玩艺,顽意,两个词,因何同义?玩,顽,意,三个字,与曲艺或杂技何干?
将“外应”讹作“玩意”或“玩艺”,原因或出在音诡义谲的儿化音上。
外应,这两个音节,在儿化与否的取舍上忒个色(gé shǎi)。既可同时儿化,亦可同时不儿化;既可前音节儿化后音节不儿化,亦可前音节不儿化后音节儿化。
儿化与否,有啥诡谲呢?拙作《东北方言注疏》认为,儿化具有“鼻化韵尾”或“改变鼻尾”等功用。拙作还认为,去儿化时,可能造成“误读”或曰“去儿化讹变”。
打呱嗒板儿(bǎnr),唱刘海儿(hǎir),刘海儿的闺女穿花布衫儿(shǎnr)。——童谣中的“板海衫”,不儿化不押韵,儿化方押韵。
北京话“傍家儿”有时讹作“傍尖儿”,天津话“张巴样儿”有时讹作“张巴燕儿”,证明“家尖”或“样燕”儿化后同韵。
侯宝林先生在相声《讲帝号》中,戏称康熙为“康心儿”;连丽如女士在评书《龙图公案》中,称“包兴”若“包心儿”,证明“熙心兴”三字儿化后同韵。
儿化后同韵的“外玩”和“应意”,与“板海衫”、“家尖”、“样燕”或“熙心兴”一样,去儿化时若不知本字且未经考证,容易导致张冠李戴,进而造成误读误传。
李无未 冯炜《<满洲土语研究>与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方言》(三亿文库 源自东疆学刊 第27卷第2期说,玩意儿之“意”,罗马字注音为“ying”,“收后鼻音韵尾”。
《红楼梦》中的“玩意”和“顽意”以及某些工具书中的“玩艺”,均应为“外应”儿化以及“去儿化讹变”之果。
注释:方言相关内容,依据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