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东北话系列
魔性的“怼”
文/吴歌 编辑/寻冬
米铁成 摄
有观点认为,“死亡”是方言的必然归宿。同理,东北方言也要走上不归路么?
不一定。因为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主源。在普通话的定义中,有“北方方言”和“北京语音”等两个“北”。而北京方言的主源,也是东北方言。
“北京话并非来自满语 南京官话、盛京官话是其源头”。——中国日报( 2016年7月29日)转自北京晨报文章标题。
曾几何时,如果有人说北京方言源自东北,有的北京的朋友会觉得你在骂他“祖宗”。首都北京,是“普通话的首善之区”啊。
“碓”,似乎一直蛰伏于《红楼梦》,但却一直活跃于东北。
“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第二十二回
“碓米”,以杵舂米于臼。“碓”,《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年)释为“舂具”。
捣他一直拳,用东北话说,叫“碓他一杵子”。“碓他一杵子”,堪称“碓”在东北话中的经典语用。如:
“duǐ,这个词在东北话里常用,用作动词,但《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收录此字,因此,我也不知怎么写,只能标出音来。就我了解,duǐ在东北话里有‘挤、压、插、按、塞、打、干、整”等意,如:我duǐ了他几杵子(我打了他几拳头)。’”————鬓已星星也《Duǐ字风波》(新浪博客 2009年3月5日)中“duǐ”之语义,多数应该出自“碓”。
车辆相撞,可以说“碓”上;以物抵债,可以说“碓账”。
当蛰伏的“碓”从《红楼梦》中醒来,当活跃的“碓”从东北入关,没曾想被鸠占鹊巢。铺天盖地的“怼”,大模大样地登上了各类媒体。
似乎已将用上“怼”字当成了一种时尚。
“怼”字的热传,从反面证明,某些方言语汇,不但没有死亡,而且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是,方言的研究和保护,应该从“小学”做起——不写错别字哦。
注释:方言相关内容,依据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