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东北话系列
“屈戌儿”探幽(下)
文/吴歌 编辑/寻冬
杨森林 摄
在元代的陶宗仪看来,“屈戌(qu)”,既是“屈膝(qi)”之象形,也是“铺首”之“遗意”。(据梦远书城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屈戌》)
陶宗仪文中“金铺”和“铜铺”之“铺”,亦即“铺首”之略。
“铺首”,大多呈兽首衔环之状,含有驱邪护宅的寓意。用当今的话说,应该叫“装饰门环”。
可以想见,在专用“屈戌儿”面世之前,大门上锁应该是以铁链串起门环实现的。
因而,锁,又叫“锒铛”;锒铛,又叫“长锁”。
锁,“锒铛也。以铁锁琅当其颈。琅当,长鏁也”;鏁,“同锁。锒铛也”;
锒铛,“锁也。锒铛之为物,连牵而重,故俗以困重不举为锒铛”。——《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年)。“琅当”,应指“锒铛”
《康熙字典》所言“长锁”,应为铁链与锁之“合体”。锒铛入狱,可以为鉴。
随着工业的进步和锁具的普及,铁链定型后衍变为“钌铞”——“屈戌儿”的“另一半”;“铺首”入室后衍变为“翅钱儿(chì qiǎnr)”——以“吉祥物”面目示人的箱柜“守卫者”。
“钌铞”之“铞”,应属形声兼会意字——“吊”专为“钌铞”所需加装“金属”偏旁而成。
挂在门环上的“长锁”,闲时“困重不举”,如同萎靡不振之人,故有“吊儿锒铛”之说。
登堂入室的“铺首”,既然已经属于“吉祥物”兼“钌铞”,形象自然也要发生重大改观。
于是,“屈戌儿”的底板,夸张成巨大的“铜钱”;“钌铞”的铁链,蜕变为展翅倒挂的“蝙蝠”。
或因“蝠铜”或“蝠钱”过于庸俗,人们便将“蝙蝠”与“铜钱”的“组合”称为“翅钱儿”。
“翅钱儿”,似应属于渤海北岸以辽西走廊为中心的局地方言。锦州以东,多叫“钱子(qián zi)”;锦州以西,多叫“翅子(chì zi)”。有时,还会说成“铜钱子”、“箱钱子”或“柜钱子”等。“翅子”,也可如法炮制。“钱子”与“翅子”,在锦州“聚首”,合称为“翅钱儿”。当然,这种分区不是绝对的。
面对未作任何标注的“纯照片”,来自微信群的好友介叟先生说,他的故乡河北昌黎叫“钱子(qiǎn zi)”,他岳父(终身木工)在世时也称其为“翅钱儿(chì qiǎnr)”。
游鲲独运、子嫣和十八子纯蜜坊等诸位微信好友,看到照片后热情地通过自己的微信群和社会关系,就该物件“叫什么”开展了广泛的调查,使上述三种叫法都得到了印证。
借此拙文,不才对各位好友深表谢意!
注释:方言相关内容,依据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