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华商魂
——感悟聊城山陕会馆,弘扬运河儒商文化
文∕胡春雨(山东)
聊城山陕会馆,以其精美的艺术建造,成为“江北水城”的重要旅游景点,是中华运河文化的明珠和古典商业文明的见证。众所周知,聊城山陕会馆是清代山西、陕西商人“祭神明联乡梓”的“同乡会”,但鲜知山陕会馆本身是一座关帝庙,更难理解关公崇拜与传统商业文明的关系。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内在联系,方能把握山陕会馆的精神实质,找到理解华商文化的钥匙。
明清时代,大运河承载了两岸的商业繁荣,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富有中华气度和智慧的商业文化。在传统的民族意识中,关公不仅代表着威武刚毅,也是忠信节义的象征。易曰:“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关公崇拜,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对其精神实质的寄托,体现着中华民族赖以自立自强的传统美德。投射在商业领域,关公被尊为“武财神”,不仅是面对变幻莫测的商海祈求平安,更是对商业道德、儒商精神的寄托。没有深层次的文化支撑,社会经济的持久发展与繁荣昌盛不可想象。弘扬儒商精神,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商业文明的重建,意义深远。
“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通商者,疏畅其血脉也。”商业繁荣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经几十年改革开放,我国具备了一定物质积累,在此基础上,商业文明的自觉和商业文化的觉醒,必将纳入时代的课题。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公众与商务活动的关系密不可分,优秀商业文化的建设,乃传统文化回归生活、“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易曰:“利者,义之和也”。义利关系,是关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中华文化立场中:“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共同发展、各得其所与强调竞争的西方经济学不同,这种经典的文化理念贯穿于传统商业文明之中,培育了华商文化重信义、讲人情的气度。百年之前,孙中山先生比较中外商业道德时说:“就信字一方面的道德,中国人实在比外国人好得多……中国人交易,没有什么契约,只要彼此口头说一句话,便有很大的信用……所以外国在中国内地做生意很久的人,常常赞美中国人,说中国人讲一句话必外国人订立了合同的,还要守信用得多。” 回顾当下,由于整个文化的断裂与缺失,我国经济社会饱尝道德崩溃、诚信缺失之苦,见利忘义、厚颜无耻似乎成了天经地义。先贤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渺,使民迁善远罪而不自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法治经济与华商文化的建设,同样重要。
聊城山陕会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会馆中一则楹联写到:“非必杀身成仁,谓我辈谁全节义;漫说通经致用,笑书生空读春秋”,体现了积极用世、不尚空谈的华商精神,胸怀宽广、意气昂扬。再如,一方石碑中写道:“从来可大而不可久着,非良法也;能暂而不能长者,非美意也”,体现了商务理念与商务规则的立足长远,对当下的急功近利不啻当头棒喝。
诞生于乾隆年间的山陕会馆,见证了中国历史的上一个黄金时代,汲取了当时优秀文化的养分,乃华商文化的活化石,使儒商精神可感可触。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不朽,总是来自历史长河的积淀,滋养我们生活的沃土,唯有文化的自信,方有坚定的脚步。在文化复兴与经济发展的当下,期待着山陕会馆在商业文明的重建中获得新生。
(本文原载于2017年3月17日今日朝阳网<资讯><今日头条>栏目,转载时略有改动,原标题《呼唤华商魂》)
[责任编辑 寻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