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忠言何须逆耳(刘莉)

摘要:“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最早出自《增广贤文》,《史记·留侯世家》也记载过这句话,

忠言何须逆耳

文/刘莉  编辑/明月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大概意思是对于病的效果比较好的药,对病症有针对性的药,都是苦口的,正直的劝告听起来都不顺耳,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改正错误。这句话也成了人们批评别人或向别人直言进谏的理由,在这种观点下,有些自认为是别人朋友的人,或者是认为有权利有责任对别人进行教育或提示的人,就往往不太注意自己说话的分寸。我们对于华夏五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不能轻易地否定,客观来说,这种观点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认为,一位高明的医生,一定非要用苦口的良药来治疗疾病,正所谓:“医者仁心,仁心仁术,悬壶济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同样,一位高明有智慧的批评者,也不一定要用尖刻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讲究经济效率,时间效率的今天,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治病”与“被治病”,父母教育子女,教师教育学生,领导教育员工,朋友互相提醒等,都少不了语言的运用,而如何说话成了一门艺术,表达好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表达不好会让人反感,身为教师的我有深刻的体会。孩子自私凉薄的背后,也许有一个不会爱孩子的母亲;孩子难于沟通市井气的背后,也许有一个混迹社会的父亲;孩子语言尖酸刻薄的背后,也许有一个不和谐的家庭。

  最让我难过的是,看到孩子对家庭的愧疚。学习成绩不好,他们会默默愧疚,而这种愧疚,又往往成了一种羁绊,把一个人锁在不是他自己的驱壳里,锁得久了,连自己都找不到真实的自己了。然而父母的言语对于孩子来说是严厉的甚至是严苛的,不停地训斥、责骂甚至是动手,最终导致与孩子间产生巨大的鸿沟,敢问有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成才?有哪个父母的出发点不是好的?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冰凉的言语,不平等的沟通,效果的不尽人意,都让人产生一种畏惧的抵触。同理,领导与员工之间、朋友之间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且结果当然也不好。

  记得孔子曾经对子贡说过,向别人进谏时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之,毋自辱焉”,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一定要做苦口良药,不一定要当头棒喝,你完全可以娓娓道来,这就叫“善道之”,如果这样还是说不通,就适可而止。先人们的话,值得我们好好体味。格拉索也曾经说过,笑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镇静剂。对于高效、高速、讲究经济效率的今天,我们走得太快,是该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我们缺少的是心与心的交流,洗尽铅华后灵魂的净化,无论是教师与学生,还是父母与子女,亦或是领导与员工,都需要尊重,需要交流与沟通。俗话说,好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是出自《增广贤文》,大概的意思是一句好话就可让人在严寒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一句坏话让人在大暑天也会感到寒冷。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种治蛔虫的药,像一个小宝塔,小时候我们叫它为宝塔糖,那药挺甜的,并不苦,可是吃上一颗,那小蛔虫就会乖乖投降。同样的道理,我们需要放下冷言冷语,需要互相尊重,需要有耐心,让别人在春风化雨中带着微笑接受自己的意见以及观点,做一个有宽度、有广度、有厚度、有温度的人,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实际上我们并非抵制“苦药”,我只是想说能用“甜药”或不苦的药治好的“病”,高明的“医者”就不会开“苦药”的处方。

小链接

  刘莉,女,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供职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边杖子镇边杖子小学,喜欢纳兰性德诗词。2011年荣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优秀奖,2017年获得省级优秀课、部级优秀课。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责任编辑 寻冬]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