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后人向金庸大师赠“寿图”(上)
文图/张松 编辑/立军
近两年,曾在历史上创建过五大王国(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吐谷浑)、辉煌一时的慕容王族终于现身,历经河南首聚、朝阳寻根、青海探秘等诸多行程后,慕容后人的历史记忆集体复苏,他们特别想感谢一个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武侠小说巨匠金庸先生。尽管慕容氏中有一些人如陕西的慕生让、甘肃的慕喜安、河南的慕尚华与慕永明等,多年研究家族历史,但对广大受众而言,对慕容氏的了解,基本源自上世纪六十年代金庸《天龙八部》的强力推广,得益于金庸所题朝阳“慕容街”的品牌宣传。近日,慕容后人纷纷向年迈的金庸先生致以诚挚的祝福,而颐养天年的金庸先生也予以回谢,双方前缘情重、唱和不绝,传为美谈。
名家慕安亮为金庸画寿图
为金庸先生画寿图的慕容后人,是当今画坛名家慕安亮,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长城书画院理事、山东工笔画学会理事。
慕安亮,1966年生于山东龙口,1999年入北京画院深造,师承著名画家王文芳、彭培泉、何家英先生。2001年,慕安亮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十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中国画大展,获铜奖一次,优秀奖多次。2015年9月,慕安亮当选为中国文联主办的《神州》杂志封面人物,其代表作品有:《平地数峰如画屏》《月临秋塘晓自凉》《江流天地外》《秋塘风露香》《古塞雄风》《龙腾万里》《溪山积翠》《荷塘清姿》等。
慕容名画家慕安亮为金庸先生画寿图(张松摄)
慕安亮为金庸先生所画寿图,长136厘米,宽67厘米,题为《大寿》,落款为: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慕容后人共祝金庸先生长寿大吉 戊戌初秋安亮。这是一幅写意画,鲜翠欲滴的数个红桃成为此图的夺目标志,因此,也可称此图为“寿桃图”。为何为金庸画寿桃?慕安亮表示,关于桃子,在我国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传说中的桃是神仙吃的果实,吃了头等大桃,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吃了二等中桃,可“霞飞并举,长生不老”;吃了三等小桃,也可以“成仙得道,体健身轻”,故此,桃子被称为“仙桃”“寿桃”。在《西游记》里,天宫里的王母娘娘做寿时,就曾设蟠桃盛会招待群仙,这虽是神话,也说明桃子绝非一般水果可比。“齐白石老先生的祝寿画中,以寿桃为最多,他爱画桃,求画者也喜欢他画桃。‘齐派桃’是齐老最典型的红花墨叶派立宗的代表,大俗幻为大雅,受到世人的喜爱。长期以来,金庸先生为宣传慕容家族贡献良多,有恩于慕家,我为金庸先生画此寿桃图,算是代表慕容后人向老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吧!”慕安亮说。
金庸《天龙八部》提升慕容知名度
言及金庸彪炳力作《天龙八部》为慕容氏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慕容后人感慨万千,纷纷致谢金庸,祝老先生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家住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白土镇幕村的慕容瑞湖回忆说,对慕容家族的历史,他以前仅从祖辈的口口相传中依稀知道一点。小时候,他只知道自己是鲜卑人的后裔,先祖是从遥远的关外辽西跋山涉水来到岭南的,但若追溯更多的慕容历史,他就备感茫然了,如对慕容廆的兄长慕容吐谷浑及其后人所建王国的事迹,他便知之甚少。
慕容后人青海的慕义(左)与广东肇庆的慕容瑞湖(右)合影(张松摄)
上世纪六十年代,金庸在香港《明报》上连载其长篇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随着“南慕容北乔峰”品牌的树立,慕容氏日渐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名气越来越大。慕容瑞湖清晰记得,上学的时候,历史老师有一次突然问他:“瑞湖,你知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民族?”,他回答道:“当然知道,我是鲜卑族。”老师颔首笑对。1997年3月,慕容瑞湖和同事去香港出差,过关时边检员拿着他的身份证,左看右看,慕容瑞湖以为自己违反了哪条边境条例,随后边检员微笑着对他说:“不好意思,你真的姓慕容吗?世上真的还有慕容氏吗?”他连忙回答说:“是的,我真的姓慕容。”这时,后面的同事还以为慕容瑞湖发生了什么事。
2007年,慕容家族当年称王立国的辽宁省朝阳市(三燕时代的古龙城),组织了一次“寻找慕容后人”的文化活动,联系上了慕容瑞湖,同年三月,朝阳市文化局领导孟昭凯带领辽宁卫视张加白女士等人,不远万里来幕村采访他。故乡来客,千年寻亲,慕容瑞湖自然是满心欢喜,他将自己所知的慕容氏历史及慕容后人在广东肇庆的生活现状,毫无保留地悉数相告,辽宁考察团回省后将这次采访制成题为《神秘的慕容世家》的历史纪录片,在辽宁卫视播放。不久,慕容瑞湖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族人信息:深圳的慕容子敬、慕雪峰,沈阳的慕德钧老叔,湖南的慕容为文等等。这几年,慕容瑞湖还看到了《辽沈晚报》连载的“三燕寻踪”系列,进一步加深了对家族风云历史的认知与了解,他特别感谢以金庸先生为代表的那些热心宣传、弘扬慕容历史的人们,如果未来有机会,他很想当面向金庸先生说声“谢谢”。
追忆“金庸与慕容”的往事,另一位慕容后人、河南武陟名医慕荣夏与广东的慕容瑞湖一样,心中充满感激与感慨。慕荣夏说,金庸的《天龙八部》著成于1967年,黄日华、李若彤版的《天龙八部》电视剧问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而他是1968年生人,这一阶段,正是其世界观形成的青少年时代,也是“金庸热”风靡大江南北的时期,“南慕容北乔峰”的名号在他们那一代人心中印记深刻。虽然他那时不很了解自己的家族起源,对小说中的慕容复坚持复国的历史背景也无深入了解,但他并不觉得慕容复是一个抛舍亲情的冷血汉,是一个现实碰壁的失意人,而是一个有着浓浓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慕容王孙,是一个浑身洋溢贵族气质的理想主义者。而今重读金庸的这部小说,慕荣夏越发觉得,金庸塑造的慕容复这个人物形象,不仅不是反面角色,反而于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慕容王族的好感与敬慕,对传奇燕国的眷恋与神往。
河南武陟名医慕荣夏(右一)与家人合影(慕荣夏供图)
慕荣夏的女儿叫慕容艳青,大学毕业去招聘,笔试过关后,在面试时,一报姓名,面试考官6个人,都对她的姓氏产生了兴趣,有位面试官问她是不是金庸小说里写的慕容氏后人?慕容艳青予以肯定的回答。结果,面试出奇的顺利,慕容艳青刚出校门就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心想事成。这也使得慕荣夏、慕容艳青父女对自己的先祖、对那个陌生而遥远的辽西燕国,愈发刮目相看。这之后,慕荣夏对慕容历史的关注与研究不再仅仅是兴趣,那份血脉相连的亲情与责任感,自此如影随形、盈满心间。
(未完待续)
